阿根廷宣布了!总统米莱26日宣布永久下调牛肉、家禽肉、玉米、高粱、葵花子、大豆等农产品的出口预扣税!甚至直接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进口。 这次的出口税调整,牛肉和家禽肉税率从6.75%降到5%,大豆从33%砍到26%,这力度相当于给农民直接发了个“出口红包”。阿根廷农业部长说得直白:“这是要让阿根廷的大豆和牛肉像潮水一样涌出国门。” 可问题也来了,这一刀下去,政府每年得少收几十亿比索的税,钱从哪儿补?米莱早有后手——把联邦政府从26个部门砍到9个,裁了3.5万名公务员,连地方财政拨款都直接腰斩,硬生生从行政开支里抠出了窟窿。 但这招副作用也不小。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最近抗议声不断,超市里牛肉价格虽说降了点,可老百姓工资涨得跟不上物价。有退休老人算过账:“以前每月退休金能买20公斤牛肉,现在只能买12公斤。”更要命的是,失业率像坐了火箭,从米莱上任前的7%飙升到8.5%,首都不少年轻人干脆在快餐店门口支起纸牌:“只要有饭吃,啥活都肯干。” 不过米莱也不全是“铁腕”。他给地方政府松了绑,允许各省自己制定税收政策,甚至能发行地方债券。科尔多瓦省就趁着这股风,推出“创业免税三年”的政策,三个月就冒出2000多家小企业。有个做手工皮具的老板说:“以前办个营业执照得跑五六个部门,现在网上填个表,三天就批下来了。”这种放权让地方经济活络了不少,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旅游收入今年涨了30%,连带着周边民宿都一房难求。 对中国来说,这政策简直是“天上掉馅饼”。阿根廷大豆出口税降了7个点,中国进口商算了笔账:每吨能便宜40多美元,一年下来能省出一艘中型货轮的运费。更关键的是,阿根廷玉米最近拿到了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山东的饲料厂已经开始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粮商谈长期合同。不过专家也提醒:“阿根廷农业靠天吃饭,去年干旱让大豆减产15%,咱们还得盯着天气。” 米莱这两年的“休克疗法”确实有点成效。通胀率从刚上任时的211%降到现在的12%,财政也破天荒地实现了盈余。但代价也不小——公共教育预算砍了20%,公立医院连X光机都修不起。有位大学教授在抗议时举着牌子:“你砍了我的工资,但砍不掉我对这个国家的希望。” 现在国际上对米莱看法两极分化。华尔街投行把他捧成“南美撒切尔”,说他的改革能让阿根廷重回“粮仓”地位;可联合国粮农组织却警告:“过度依赖出口会让阿根廷农业变成‘玻璃房子’,一有风吹草动就碎一地。”米莱自己倒是挺淡定,在国会演讲时拍着桌子说:“改革就像拔牙,疼是疼,但能治要命的病。” 这场豪赌的结果还得看时间。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当阿根廷的大豆船源源不断开进中国港口时,米莱的名字注定会被写进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历史里,不管这故事是喜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