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经济效益显著回升

中国经济报导:202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通过强化自律机制和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回升。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达592亿元,同比增长63.26%,利润率提升至1.97%,亏损面收窄至23.86%。

行业自律重塑供需格局:从"内卷"到有序竞争的转型

面对钢铁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问题,2025年行业自律机制呈现三大突破:

产能调控常态化:国家发改委延续粗钢产量调控政策,通过"以效定产"原则引导企业动态调整生产节奏。

上半年重点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国内表观消费量减少4%,但出口量同比增长8.9%至5814.7万吨,有效缓解了国内供需压力。

中钢协通过《钢铁产量、库存、价格与效益对应关系研究》报告建立量化模型,指导企业科学控产,避免低价倾销导致的利润流失。

环保升级倒逼出清: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构建"规范企业"与"引领型规范企业"分级体系,要求2026年前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截至6月底,193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改造,涉及粗钢产能7.73亿吨,占总产能的65%。

环保投入占比提升至28.9%,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前十大钢企粗钢产量占比突破55%,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凸显。

数字化赋能管理提效:95.1%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万人,82.9%的企业建成智能集控中心,实现铁前和轧钢环节的智能化管控。

例如鄂城钢铁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优化生产流程,船板销量同比增长33%,风电钢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成本结构优化释放利润空间:原料降价与工艺革新的双重红利

上半年钢铁企业成本端呈现"双降"特征:

原料价格持续走低:受全球铁矿石供应宽松影响,62%品位铁矿石价格从年初950元/吨降至7月底784.7元/吨,降幅达17.4%;焦煤价格跌至近8年低点,吨钢成本同比下降约120元。

中钢协数据显示,重点企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6.83%,毛利率提升2.1个百分点至6.4%。

工艺革新降本增效:长流程企业推广"一罐到底"铁水运输、铸坯热装热送等技术,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6%;短流程企业废钢比提升至22%,电炉钢产量占比达12%,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宝武集团通过氢基竖炉试验线降低吨钢碳排放15%,为未来碳关税应对奠定基础。

产品结构升级打开价值增量:从"普钢"到"特钢"的跨越

行业主动适应制造业升级需求,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高附加值产品放量:镀层板、电工钢、风电用钢等高端品种销量占比突破35%,其中电工钢板出口单价同比上涨16.2%,成为利润增长最快的品类。

鄂城钢铁船板成功进入国家重点动力船项目,高强钢比例提升至45%,吨钢毛利较普板高300元。

区域市场差异化布局:在传统出口市场东南亚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对拉美出口同比增长83.6%,秘鲁、智利等国的基建项目成为新增长点。

国内市场则聚焦"东数西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冷轧汽车板、取向硅钢等产品订单同比增长20%以上。

绿色产品溢价凸显: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可享受环保电价优惠,吨钢成本降低约15元;获得"引领型规范企业"认证的企业在绿电直供、碳配额分配等方面享有优先权,鄂城钢铁通过液冷技术实现数据中心PUE值1.15,较行业平均水平节能30%。

政策协同构建长效机制:从短期调控到系统治理的升级

2025年钢铁行业政策呈现"三维联动"特征:

产能治理法治化:《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明确将产能合规性纳入基础指标,对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实施产能置换限制,上半年依法关停落后产能1200万吨。

国家发改委建立"产能-环保-能效"联动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阶梯电价和信贷限制。

循环经济规模化:工信部推动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上半年废钢消耗量达1.8亿吨,同比增长15%;钢铁渣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部分企业通过钢渣微粉制备实现吨钢增效20元。

国际竞争规则化: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行业加速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宝武、河钢等企业已完成主要出口产品的LCA认证,为2026年全面实施做好准备。

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在马来西亚、巴西等地建设海外基地,规避贸易壁垒风险。202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利润跃升,本质上是供给侧改革深化、成本红利释放与产品升级共振的结果。

行业自律机制的完善和政策工具的创新,正在重塑钢铁产业的价值链条。

未来,随着第二条特高压通道建设、"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以及氢冶金技术产业化,钢铁行业有望在绿色转型与高端制造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国内市场与国际竞争、产能控制与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