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现在后悔了,开始拿出 “契约精神” 武器了,坚决不承认美欧条约了。 7 月 27 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达成的 “握手协议”,当时双方宣布美国将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 15% 统一关税,欧盟则承诺追加 6000 亿美元对美投资、采购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然而这还没两天,欧盟就翻脸不认账,强调这份协议不具法律效力,双方还没谈妥正式文本。 欧盟这次祭出的 “契约精神” 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欧盟法律程序,国际协议需经欧洲议会和成员国批准才能生效,而冯德莱恩的 “握手协议” 只是政治意向,连正式文本都没签署。欧盟委员会在 7 月 29 日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该协议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需按内部程序继续谈判。法律专家杜伦大学教授杜明解释,这类框架协议更像 “君子协定”,缺乏强制执行力,欧盟企业没有义务履行投资承诺。 更关键的是,协议内容存在致命漏洞。美国声称协议涵盖医药和半导体领域,欧盟却坚称这些敏感行业未被纳入。双方发布的政府文件甚至相互矛盾,例如美国称将 “消除不合理的数字贸易壁垒”,欧盟则强调 “协议不含该领域任何内容”。这种认知差异让协议沦为 “罗生门”,为欧盟反悔埋下伏笔。 这种分裂源于成员国利益的巨大差异。对德国来说,汽车出口保住了;对法国而言,美国农产品涌入将冲击本土农业,还要眼睁睁看着军费流向美国军工企业。更讽刺的是,欧盟承诺采购的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去年实际进口额还不到 800 亿美元,这种 “画饼” 式承诺连欧盟官员都心虚。 美国显然没料到欧盟会突然变卦。白宫在协议达成后迅速发布简报,宣称取得 “全面胜利”,结果被欧盟第二天的反驳文件打脸。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不得不承认 “还有很多讨价还价的工作要做”,钢铝关税、烈酒出口等关键问题仍未解决。更麻烦的是,美国国内立法程序可能成为障碍 —— 若涉及钢铝关税调整,需国会批准,而特朗普政府此前的贸易协议反复修改已引发质疑。 这场博弈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较量。美国试图通过 “关税 + 采购” 模式构建排他性供应链,将中国等竞争对手排除在外。欧盟则在 “战略自主” 与 “安全依赖” 间摇摆:一方面想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依附美国。这种矛盾在数据隐私、农业标准等领域尤为突出,双方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接下来的谈判注定是场硬仗。欧盟要求美国明确 15% 关税的豁免清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和医药产品;美国则紧盯能源采购和军事订单的落实。更棘手的是,协议中 “打算”“有兴趣” 等模糊表述,在法律上毫无意义,双方可能陷入 “口水战”。此外,欧盟内部的立法程序也将耗时良久 —— 欧洲议会已明确表示,任何允许美国干预食品标准和数字监管的协议都不会通过。 这场看似 “握手言和” 的贸易协议,实则是美欧关系的试金石。欧盟用 “契约精神” 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美国则以关税大棒施压,双方的拉锯战远未结束,这份协议更像是 “恐怖平衡”—— 没有法律约束,但违约代价巨大。未来几个月,钢铝关税、数据流动、农业标准等 “地雷” 随时可能引爆,跨大西洋关系将面临新一轮考验。 信源:参考消息《德媒:关税协议达成不到48小时,美欧又吵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