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0年7月23日拂晓,黄克诚指挥部队打响晋坑之战。黄克诚一路冲到前线,却不由

1930年7月23日拂晓,黄克诚指挥部队打响晋坑之战。黄克诚一路冲到前线,却不由得大吃一惊:几支黑洞洞的枪口正对准自己。原来,他由于眼睛高度近视,竟误入敌人队伍前。 战场如潮,生死只在一瞬间。这位被称为”黄瞎子”的红军政委,因为高度近视在晋坑战斗中闹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乌龙。当几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时,他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黄克诚,原名黄时瑄,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个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农民儿子,从小就有个大毛病——眼睛高度近视。黄克诚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位列第三。他眼睛高度近视,配眼镜成为行军打仗间隙的一件大事,不戴眼镜就看不见路,被戏称为”黄瞎子”。 9岁起靠亲属们接济读了8年私塾。1920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求学路上的黄克诚就戴着厚厚的眼镜,这副眼镜陪他走过了从学生到革命者的转变历程。 1930年初黄克诚奉派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初任第5纵队第8大队、第3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到了红军队伍里,这个戴眼镜的政委很快就出了名。战士们都知道,黄政委虽然眼神不好,但打仗特别勇敢,每次冲锋都跑在最前面。 1930年7月,正是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关键时期。7月25日,当敌军第一梯队进至距平江城30里的晋坑时,预先埋伏在离瓮江镇5里处的红八军,突然行动,进行正面阻击,红五军迂回敌军两侧,两军奋起夹击,首战告捷。这就是著名的晋坑之战。 1930年7月,担任红三军团第二支队政委的黄克诚,率部在军团长彭德怀的指挥下,与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军队进行战斗。7月23日拂晓,战斗刚刚打响,黄克诚就听到前方枪声激烈,担心部队情况,立马往前线赶。 黄克诚眼睛本来高度近视,时值盛夏,鏖战竟日,眼镜片上沾满了汗水和烟尘,使他的视力更加模糊,无法辨清向他扑来的这支部队究竟是敌人还是自己人。山里雾气重,加上硝烟弥漫,他那副厚眼镜根本看不清楚。 就在这时候,前方出现了一支队伍。黄克诚以为是自己人,就直接走了过去。当双方快靠近时,黄克诚才模模糊糊地看见对方的衣着很齐整,许多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他作射击姿势,立刻意识到对方是敌人。这下坏了,原来走错了队伍! 关键时刻,黄克诚展现了老革命的机智。他稍一迟疑,便向对方一摆手大声喝道:“别打枪!”说时迟那时快,话音未落,他就势卧倒,伏地一个转身,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几乎就在他喊话和转身的同时,几支枪一齐朝他开了火,只听子弹在耳边身旁嗖嗖作响。 这一滚可不轻松,山坡陡峭,到处都是石头和树枝。等滚到山脚下,黄克诚摸了摸全身,竟然没中弹,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不过帽子没了,眼镜也没了,背的皮包也找不着了。没了眼镜,他就更看不清路了,只好凭着远处的枪声摸索着找部队。 当黄克诚找到了自己的部队时,战友们不禁大吃一惊,以为他死而复生。原来,在山顶上与敌人遭遇时,警卫员远远看见黄克诚被敌人一阵排枪击倒,并滚落山下,以为他已牺牲,便跑回部队报告了”政委牺牲”的消息。结果黄克诚活着回来了,大家都说这是奇迹。 这一仗,消灭敌军近两个团,击毙敌团长邓南一,俘敌1000余人,缴获2000多支枪和一些弹药。晋坑大捷为后来攻占长沙打下了基础,红三军团也因此名声大震。 这次险情之后,黄克诚更加小心,但他冲锋在前的习惯没有改。后来在各种战斗中,他还因为近视眼闹过不少笑话,但每次都化险为夷。陈毅称赞他”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红军改编后政治工作有所削弱的情况,他起草了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的报告。这份报告对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起了重要作用。后来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黄克诚又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这个建议被党中央采纳,对后来的东北解放战争起了关键作用。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从晋坑战斗中的死里逃生,到成为开国大将,黄克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眼睛近视不要紧,关键是要有远见。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一副眼镜,一场误会,差点改写历史。黄克诚的传奇人生告诉我们,有时候生死只在一念之间,但真正的勇者总能化险为夷。你觉得如果当时黄克诚没能逃脱,历史会有什么不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