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赶紧过来领奖! 1968年9月,陕西咸阳韩家湾村13岁少年孔忠良在放学途中,从村边水渠中捡起一枚白色物件。这枚物件大小如拇指,表面光滑,雕有动物图案和古文字。他带回家交给父亲孔祥发,后者判断可能为古物。次日父子前往西安,将其交给陕西省博物馆。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一枚西汉时期玉玺,用新疆和田羊脂玉制成,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 上部为高浮雕螭虎钮,四侧饰卷云纹,底部篆刻“皇后之玺”四字。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刘邦与吕雉合葬的长陵仅一公里,专家推测这很可能为吕雉御用印玺。它不仅是稀有实物,还填补汉代帝后玺印制度研究空白,提供宫廷礼仪和印章工艺的直接证据。父子决定无偿捐献,仅接受20元作为交通补贴。这件事当时未引起广泛注意,玉玺入藏博物馆,成为馆藏品。 时间推移到2012年,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不久,在整理历史档案时发现这份1968年捐献记录。基金会核实捐献者信息,确认孔忠良仍居原村,便派员上门联系。 当时57岁的孔忠良已过中年生活,他们说明玉玺经多年研究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要邀请他参加“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并补发奖励。 基金会强调,这枚玉玺作为汉代唯一出土帝后级印玺,不仅材质珍贵,还为学者提供汉朝政治制度和玉雕技艺的宝贵资料,推动相关学术进展。 大会于12月举行,基金会颁发证书,表彰其贡献。孔忠良出席但坚持拒绝额外奖金,称当年补贴已足,捐献为公民义务。这次表彰让事件重获关注,媒体报道其事迹,社会反响积极。 表彰后,这枚“皇后之玺”作为镇馆之宝永久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公众参观。它见证汉代历史细节,如印玺在帝后权力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玉料从新疆运至关中的工艺链条。 孔忠良的事迹通过报道传播开来,许多人从中看到普通民众对国家文物的责任感。这种行为在当下社会中显得实用而深刻,因为文物保护关乎文化传承,直接影响后代对历史的认知。基金会将此事纳入宣传案例,推动更多人参与类似行动。孔忠良继续在村中生活,他的选择体现出一种朴实价值观,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遗产。 这种精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源于日常判断,如父亲当初带儿子上交的决定,避免私藏可能带来的损失。专家研究显示,玉玺出土位置暗示汉陵周边曾有盗掘活动,但其保存完整性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从更广视角看,这件事反映出文物流动的偶然性。1968年捐献时,社会环境注重公共财产,父子行为符合时代要求。 44年后表彰,则显示出机构对历史贡献的追溯机制,确保无私者获认可。这不只关乎一件玉玺,还涉及文化自信的构建。玉玺的艺术价值在于螭虎钮的生动雕刻,体现汉代匠人技艺高峰,而篆字规范性则揭示官方印制标准。 这些细节通过博物馆展览,教育参观者了解古代制度。孔忠良拒绝奖金的举动,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文物属于全民,不应以金钱衡量。社会反馈中,许多人表示受启发,会在日常中留意可疑古物并上报。这类事件积累,有助于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减少私下交易或破坏。基金会后续工作包括档案数字化,确保类似记录不被遗忘。 孔忠良捐献“皇后之玺”的事迹,你有何感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或看法,一起讨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