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陈黎明
宋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高峰。在“大系”中,《宋画全集》收集了两宋时期超千幅画作,让今人有机会了解更多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与人文内涵。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缪哲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地位的变迁、艺术风格,带我们走进一个异常丰富的水墨世界。
共性是写实和再现
记者:作为宋代美学的重要代表,如今宋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研究。在中国绘画史上,宋画作为一个门类,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的?
缪哲:事实上,中国人第一次对宋画进行审视、反思是在明末,而且是将其作为元画的对立物来看待的。董其昌、何良俊等人开始有意识地把宋画跟元画作对比,但他们更加推崇元代的文人画。相对于宋画的写实,文人画更注重笔墨的节奏变化,通过这种变化体现作者的情绪、品格等。
记者:可否认为,因为明末对元画的推崇,间接导致了宋画地位的式微?
缪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这样认为的。但这主要是明代中期之后的事。明初对宋画的传承,其实有一次小的复兴,当时有一支画派叫“浙派”,就继承了宋代的绘画风格。明代中期以后,继承“元四家”风格的文人画传统逐渐占了上风。但这在当时主要是一种地方性趣味,主要在江南地区。直到乾隆年间,对元明文人画的推崇才进入庙堂,成为官方“正统”。这时,宋画的面貌就更加模糊了。
记者:宋画这个概念本身是否也经历了流变?
缪哲:宋画其实是一个多元现象。在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宋画本身的变化是很大的。
在北宋时期,绘画体现出很强的秩序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把画中主峰与众山的关系比喻为君臣关系,这也确实是彼时士大夫的真实感受。以宋画中最典型的山水画为例,比如在《溪山行旅图》中,山体雄奇,远山有瀑布,近处有水塘,这种比例的设置,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到了北宋中后期,山水开始变得亲切起来。比如我们在观赏《千里江山图》时,好像有了一个观景平台,人的视点被抬高了,人与山水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而到了南宋,山水画则更突出某个局部或者切片。
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感受及风格变化,但和元明文人画相比,宋画还是体现出一种共性——艺术史家称为“写实”或“再现”。
“精神性”与“天真性”
记者:刚才您提到,宋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重视,而如今宋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高峰,这种“高峰”地位是什么时候奠定的?
缪哲:这源自清末民初时期的一次建构,或者说再发现。
进入民国后,人们面临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的问题:在当时“国际”“国家”概念盛行的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是什么呢?是《诗经》?是《楚辞》?这些外国人很难读懂,而且年代十分久远。这时,康有为、蔡元培、徐悲鸿等有留洋背景或对西方历史文化比较了解的文化精英,便有意识地利用西方的方式,即通过艺术来塑造国家的文化身份。
受西方的影响,他们推崇偏写实的艺术。而相比文人画,宋画是比较写实的。刚好那个时候,西方也在迷恋宋画,认为宋画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在中外思潮的促动之下,宋画崛起了。
但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当时中外都推崇宋画,但趣味是不同的。在中国,比如徐悲鸿等之所以推崇宋画,是认为它偏写实。西方当时则进入了一个反写实的时代。他们推崇宋画,是认为它具有与写实相对的“精神性”与“天真性”。可以说中西方是各取所需,各浇块垒。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宋画概念的兴起。
记者:如果抛开这种概念建构的叙事,从绘画艺术和绘画史的角度,如何理解宋画的“高峰”地位?
缪哲:能成为“高峰”,还在于宋画本身的品质足够好。从写实的角度讲,宋画是中国绘画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高峰。中国绘画大约是在战国初开始出现。从战国到汉再到宋,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势是趋向写实和再现的。在中国绘画艺术的逻辑里,这种写实风到了宋代便达到了顶峰。
我们前面提到,宋代绘画最重要的类型就是山水画。比如北宋初年的《溪山行旅图》,再到后来的《早春图》《千里江山图》等,描绘的都是山水胜景。山水画在南宋更是风靡一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夏画派”,其中不乏描绘杭州山水的画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宋画也是山水画的高峰。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记者:宋画总体上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缪哲:我们说宋画是写实的,是相对文人画而言。没有一种好艺术是绝对写实的。好的艺术总少不了心的构建,或内心对世界的意义化。宋画的妙处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一个完整的天地,当时人称之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夏山图》《千里江山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当人们打开这些画作时,心神可以沿着其中的小道往前走,这些小道可能被树、山遮蔽,但始终是连贯的,观者可随着画中的小道心游不止。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效果,现实的山水里是没有的。这是心造的结果。
记者:宋画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缪哲:北宋时,王朝初创,更加推崇秩序,因此北宋的绘画呈现出一种永恒性、稳定性的味道。
而到了南宋,整个社会对于当下生活的感受更加细腻、更加敏感,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细腻。因此我们看南宋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可以感受到作者更沉浸于内心的节奏,更在意此刻、即时的感受。一般我们把南宋的山水画称为一种“抒情式”的表达,这些跟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是基本吻合的。
记者:整理研究宋画,在今天有哪些重要价值?
缪哲: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中叶,由于战争、贫弱等原因,大量中国绘画流失海外,其中宋代绘画是西方与日本文博机构收藏的重点。因此相比于元明文人画等,宋画的收藏更具全球性,分散于世界各地,即使业内专家也不易看到。所以把它们系统汇编起来,服务于研究和文化推广,是极有必要的。当然,其他朝代的绘画也一样。
把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绘画整理编纂,就是一次系统性、永久性的存档,同时也是弄清我们的绘画“家底”。这种汇编整理也有利于推动绘画史等研究。从这个角度看,编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编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激活了古画汇编这一领域。因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带动,更多有志于了解、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力量走进这一领域,激活了一池春水,让古画整理研究变得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