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坐地铁时遭日本女子歧视。女子不仅坐到中国游客身上,还录视频辱骂:“这里是日本!中国人不要来日本!”并竖中指翻白眼,双方发生冲突后,女子母亲还掏出棍棒准备打人,中国游客见状赶紧下了车。可事情传到网上之后,网友纷纷直呼“活该!” 7月29日的日本地铁上。一位中国女游客和家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正准备乘车回酒店。车厢里不算拥挤,一家人面对面坐着,各自低头看着手机,享受着旅途片刻的安宁。 可这份安宁很快就被一个突如其来的举动打破了。一名日本女子径直走来,二话不说,重重地坐到了女游客的身上。 女游客胯骨一阵剧痛,疼的她叫出声来,抬头看向对方,希望能得到一句解释或道歉。可对方不仅没有丝毫愧疚,反而冲她翻了个大大的白眼,眼神里满是轻蔑。 这已经足够让人恼火,万万没想到,后面的走向更加让人恼怒。那名日本女子竟直接掏出手机,贴着脸拍摄女游客的母亲,随后又将镜头对准了女游客。 女游客强忍怒火,用手示意对方停止拍摄,谁知对方像是看不懂一般,继续录制。她随即用英语大声质问:“你们是中国人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名日本女子瞬间变了脸,用极其恶劣的英语辱骂道:“这里是日本,中国人不要来日本!”她一边骂,一边对着母女俩竖起中指,脸上挂着嚣张的表情,仿佛要将所有恶意倾泻而出。 被彻底激怒的女游客,无法容忍自己和家人在异国他乡遭受这等羞辱,也立刻打开手机录像,记录下对方的行径。双方就此对峙。 这边中国女孩忍不住火气,直接怼回去,见对方问得欢“你是哪儿人”,她干脆用中文爆出一句:“我是你爸爸。”一旁的日本女先僵了一下,继而扭着脖子硬撑笑脸,但明显神色有点挂不住,竟当场打电话叫来了自己的母亲,嘴里还轻蔑地重复着“她们都是中国人”。 她的母亲赶到后,同样毫不友善,不仅对游客一家做出不雅手势,甚至从背包里拿出了一件类似折叠棍棒的东西,摆出随时准备动手的架势。 身处异国,势单力薄,为了保护家人,女游客只能选择隐忍。下一站到站时,她带着家人迅速下车。即使如此,地铁门关上的瞬间,车厢里的那名日本女子依然以胜利者的姿态,持续挑衅。 回到住处,满腹委屈的女游客将这段遭遇发到网上,希望能得到声援,共同斥责这种歧视行为。可她万万没想到,比事件本身更寒心的,是来自部分同胞的评论。 网络上,“活该论”铺天盖地而来。不少网友的逻辑很直接:国家都提醒了,少去那些不友好的国家,你非要去“热脸贴冷屁股”,现在遇到事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在他们看来,去一个近年来对华并不友好的地方旅行,遭遇歧视几乎是必然结果。 可是,旅行的本质,难道不就是一种个人选择,一种体验不同文化的渴望吗,当一个游客只想单纯地看看风景、尝尝美食时,她是否就该因为复杂的国际关系,而承担被辱骂甚至被攻击的风险,这就像是说,因为街上有小偷,所以任何被偷的人都活该出门一样。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个别日本人的恶劣行径,不能完全代表整个日本社会。但这件事无疑也给所有出境游客提了个醒:今天我们选择目的地,除了风景和攻略,当地的社会氛围、对华态度,确实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量因素。 游客的个人选择,在一些人眼中,被赋予了“站队”的意味。于是,受害者不仅没得到安慰,反而因为“选择错误”而成了被问责的一方。 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暴力都应被谴责,这无关国籍,关乎文明底线。女游客勇敢录下视频、曝光事件,正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确方式。在海外,沉默和退让换不来尊重,只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当下的出境游,确实不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简单。它被前所未有的外部因素裹挟,要求旅行者既要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要有审时度势的清醒。这并不意味着要因噎废食,彻底放弃去某些国家旅行的权利,而是要把“安全”和“尊严”的权重提到最高。 旅游本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个人的不当行为,不应代表全部国家民众。但面对歧视,沉默不是美德,理性不是软弱。 但希望以后无论身在何地,尊严和自信都能被世界看见,下次要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别光愤怒,请记得先保护好自己,然后站出来,像那个地铁里的江苏女孩一样,大声说出你该说的话。 信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