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蒋介石曾准备用20万大洋、20担医药及南昌监狱的全部共产党人,换回一名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可消息未送出,对方已被处决。
1930年12月30日清晨,江西龙冈山谷浓雾弥漫,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九千精兵行进,他轻视红军,却不知已陷入红军伏击圈。
龙冈山路崎岖,雾气中能见度不足十米。张辉瓒的部队带着新式山炮,步伐散乱。突然枪声响起,红军从四面杀出,喊杀震天。不到半日,第十八师全军覆没,九千余人非死即俘,武器尽被缴获。
张辉瓒换上士兵军装躲进土坑,却因白胖面孔和马靴暴露,被红军战士发现俘获,押往龙冈街头,狼狈不堪。
此战红军以两万人歼敌九千,缴武器万余件,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震怒,决定全力救人。
几天后,蒋介石的密信送抵上海中共秘密联络点,提出用20万银元、20担西药、两个团的武器装备及释放南昌监狱百余名共产党人,换回张辉瓒。周恩来连夜召集会议,认为条件诱人,但担心苏区群众不答应,决定火速送信至江西,叮嘱保住张辉瓒性命等待谈判。
同时,毛泽东和朱德也在讨论张辉瓒的去留,毛泽东认为虽其罪大恶极,但留着或许有用,还曾设想让他在红军学校当“反面教员”,却没料到苏区百姓的怒火。
1931年1月28日,东固广场聚集数万军民,台前摆放着被烧毁的房契、亲人的骨灰、沾血的衣物,都是张辉瓒的罪证。他曾在东固下令“石头要过刀,板凳要火烧”,40里内不留活口,导致无数家庭家破人亡。百姓愤怒高呼“杀了他”。
张辉瓒被押上台,试图辩解却被愤怒的呼声淹没。群众冲破防线将他拖下台,最终他被处决,头颅装入竹笼沿赣江漂流示众。
同日,中共代表李翔梧和涂作潮抵达南昌准备谈判,看到街头报纸头条得知张辉瓒已被处决,便匆匆离开。蒋介石的求情信未能抵达苏区,交易落空。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下令报复,南昌监狱的百余名共产党人被沉入赣江,随后他调集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手段更残酷,苏区军民付出惨重代价。
毛泽东得知结果后沉默良久,叹道:“天不留张。”他明白失控的情绪葬送了战略机遇。此后,红军完善《优待俘虏暂行规定》,明确“缴枪不杀”,避免类似事件。张辉瓒之死被国民党宣传为“殉国忠烈”,加剧了国共对抗。
张辉瓒的结局,是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注脚,也反映出革命战争的复杂残酷。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1.5万,缴枪1.2万余支,巩固了中央苏区。而张辉瓒事件促使红军战俘政策更成熟,这场公审也映照出革命道路上的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