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推行过所谓“人种改良”,主张让本国女性与欧美人结合,希望通过混血改善国民体质,认为这样能让后代更高、更强壮、皮肤更白皙。这种想法源于明治维新后,日本面对欧美时的自卑心理,他们渴望“脱亚入欧”,在身体层面摆脱“黄种人”标签,甚至将此称为“国体提升工程”。
其实类似做法早有先例,宋代就有日本女性到中国东南沿海,寻求与中国男子生育后代以“改良家族”。
然而,多年推行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2020年数据显示,日本男性平均身高比1995年下降了0.8厘米,不仅没达到“变高变强”的预期,反而有所退步。
失败原因主要有几点:
混血儿未被社会接纳,常被视为“异类”,难以融入主流,所谓“改良基因”无法在群体中扩散。
过度迷信“基因决定论”,忽视了营养、压力、环境等影响身高和体质的重要因素。当时日本社会的加班文化、营养结构恶化等,都对国民体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本上是源于对本民族的不信任,企图靠“嫁接外部基因”快速变强,而非发展自身的教育、医疗等基础领域。
这场“改良”中,女性被简化为“传递基因的载体”,最终很多人连同孩子被社会遗忘,成为牺牲品。
本质上,这并非“基因工程”的失败,而是民族心理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强大,不在于外貌,而在于能否正视自身,建立自信的民族认同,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