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民本城市的黄石答卷

磁湖之眼

城市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核。

从春花烂漫到夏日星辰,民生实事始终如一缕清风,拂过大街小巷。学校教室加装的空调、既有住宅加装的电梯、城市角落新建的口袋公园、街头巷尾的城市烟火气……这些温暖的细节,以细腻笔触描摹着黄石这座城市的亲切模样。

翻开成绩单: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48个分项、2701个子项,开工率84.01%、完工率59.24%,完成投资19.62亿元;开设爱心托管班等6项已提前“交卷”;帮助重点人群就业等18项超时序进度。

这份一笔一划写出的答卷,正是党委政府与市民群众的双向奔赴。

强底气,宜业夯实民生之本

时间拨回到2月7日——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十件民生实事”的种子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每小时工资19.5元,一个月下来到手2000多元。”7月22日下午,下陆区柯尔山社区吾家就业服务站里,刚收到工资的徐姐(化名),心情好极了。

今年49岁的徐姐是一名陪读妈妈,她的小儿子正在读高中。原本她想利用午饭前和下午的空闲时间赚点生活费,“可送完孩子做完家务就没多少时间了,哪有单位要临时工?”徐姐说,转机出现在一场直播以后。

几个月前,就业工作站的直播间,工作人员举着岗位表:“重点来了,本周有家政岗位,要求50岁以下,时间灵活,按小时计费……”徐姐心动了:“这不就是为我而设的吗?”

徐姐试着私信了平台,没想到后台马上进行了回复。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与推荐下,徐姐到客户家中进行试岗,没多久就接到了客户的信息:十分满意,可以上岗。

徐姐再就业的背后,是黄石坚持释放政策红利,推动政策与服务协同联动,打造就业创业“强磁场”的生动实践。

今年上半年,黄石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652人、支持灵活就业20807人、帮助企业招工稳工37462人、新增返乡来黄就业13286人。

这串数字背后,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被关注、被守护的城市温度。

而另一组数字,则让高校毕业生拥有了幸福密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创业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黄石共举办43场校园招聘会,服务毕业生7.4万人次;征集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33185个、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5375人。

23岁的程云垌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2024年11月回到老家开发区·铁山区铜鼓地社区,创办了湖北襟绣商贸有限公司,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盘扣、挂饰、耳环等,在网上推出诸多中国风手工产品。

“当时缺场地、缺人手,社区无偿提供场地,人社部门还帮助组织了技能培训。”程云垌感激地说。如今公司拥有50多名员工,入驻多个电商平台,产品远销上海、苏杭等地。

增福气,宜居筑牢安乐之基

盛夏的午后,热浪滚滚,西塞山区源建里老街上,63岁的“路长”祝宏望正巡查路面。这条曾让他头疼的港路结合通道,如今连墙角砖缝都透着清爽。

祝宏望在这条路旁的小区住了多年,想起过去踩着煤渣路进出的日子,祝宏望说:“1900多户人家,盼的就是脚下这条路能像样点。”

这份期盼在2024年9月落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政府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路、改港、改环境。最让祝宏望动容的是水港改造工程,不仅治理了多年的水患,改善了出行环境,还将水质稳定在地表IV类。

如今,这条路是整洁的柏油路面,路边的文化墙、小花园、垃圾分类站、标准化公厕、智能充电桩、旧物回收点、多功能停车场……20多个便民设施方便了居民日常。

像源建里老街这样的改造不胜枚举。截至目前,黄石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5个,开工率86.5%,完工6个。整治危房、新改建污水管网、改造城市内涝积水点、为液化气居民用户免费安装“三件套”……万家灯火处,绘成宜居乐活图。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城市温度的重要标尺。

在西塞山区十五冶社区金枣苑小区,居民汪明高从单元门出来,新装的电梯门缓缓闭合:“以前爬楼梯得扶着墙歇三回,现在按个键,‘叮’一声就到了。”

从“要我装”到“我要装”,从“装得上”到“管得好”,黄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回应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正如十五冶社区党委副书记何炬华同居民讲解政策时所讲:“民生实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一部电梯承载着居民的诸多情感,而一台空调则能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清凉。

2024年暑假前夕,大冶遭遇有史以来的高温。大冶市滨湖学校党总支书记柯向荣回忆,“为给教室里50多个孩子降温,家长和老师用矿泉水的瓶子装满水后冰冻起来,孩子上学时带到教室放到课桌上,外层裹着一层毛巾……”

冰很快就化了,人工降温模式不可取。转机出现在2025年春天。当“中小学空调全覆盖”被写入“十件民生实事”时,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大冶市滨湖学校82间教室全部装上了空调。

截至6月底,黄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开工265部、完工206部,以旧换新电梯已开工286部、完工167部;全市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4002台,完成目标任务的118.86%。

空调为学生们带来徐徐凉风,“家门口”的好学校也越来越多。黄石二中综合科技楼、白马山第二小学、阳新职教园等重点项目拔节生长,这些教育新地标,正以“教育红利”重塑城市幸福底色。

7月18日下午,白马山第二小学建设工地上车来人往。眼下,施工现场200多人正抓紧施工。白马山小学党总支书记、白马山第二小学筹建工作组组长饶国华说,目前学校部分学生划转工作已经完成,教师选聘、教学设备采购工作正在进行中。

添灵气,宜游激活文旅之魂

7月22日一早,朝霞漫过磁湖岸边,西塞山区澄月街道磁湖社区居民正陆续往小区东北角口袋公园聚拢。

周捷拿着乒乓球拍站在公园入口,笑容晏晏,正等着好友前来切磋。这个刚建好的小公园,如今是他每天最期待的好去处。

童趣乐园里,五岁的小宇挂在攀岩墙上,运动鞋蹭过防滑地垫发出沙沙声。在他身后,两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荡秋千。

方寸之间,烟火与诗意交织。

“这大概就是‘民生实事’最温暖的模样——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推门可见的绿,是触目可及的笑,是每个普通日子里都能触碰到的人间温暖。”磁湖社区党委书记周波说。

塑造城市气质,让城市宜业、宜居,更要宜游,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发展。

今年上半年,黄石实现政策和服务“免申办”事项60项,18项市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村;5个高山地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改造完成,17个村一体化供水入户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市A级以上物业服务企业新增141家。

每一件都掷地有声,每一件都温暖人心。

“大德大德,山高路窄,自行车过不得,一粒米用来逢客。”这是阳新县枫林镇大德片区枫竹线县道过去的真实写照。

这条路贯穿枫林镇大德片区6个村,涉及人口1.5万余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段弯曲、路面坑洼,一到雨季更是泥泞不堪的路况,让大德成了人们不愿去的地方。

今年1月,在启动三级公路改造工程后,一条全长12.25公里、宽6米的全沥青路面初见雏形。

阳新枫林镇党委委员程正坤介绍,目前路基基础工程全部完成,其中7公里已经刷黑,5公里正在铺设水稳层,预计8月中旬全线建成通车,届时群众出行时间从2小时行程缩短至半小时,沿线村组物流时效可提升50%。

“冷冰冰的工程”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人民群众可知可感的“获得感”正在节节攀升。

依托良好的宜业宜居宜游环境,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黄石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为“引”,吸引了八方来客。

7月2日,黄石福客体育运动中心正式开业;18日,2025年湖北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黄石开幕,全省17个市州4500余名新生代选手竞逐荣耀;22日,“星聚华新·乒乓有约”2025年黄石华新·乒乓跨界交流活动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举行……

从“一域盆景”到“满城风景”,宜业为宜居提供实力支撑,宜居为宜游提供核心体验,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则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7月19日,2025年苏黄文旅协力发展暨楚商回乡恳谈会,签约项目58个、投资总额438.65亿元;截至目前,黄石港区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市场经营主体超6.2万户;阳新县上半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和24%。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强的力量。眼下,黄石正以产业之实筑牢发展之基,用生态之美擦亮宜居底色,用文化之韵激活消费动能,更以“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温暖人心,书写“点石成金”的鲜活答卷。

记者鲍俊辉易木生梁坚义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