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那些说《南京照相馆》煽动民族仇恨的人,我问你们,为什么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日本人从

那些说《南京照相馆》煽动民族仇恨的人,我问你们,为什么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日本人从来不反省?我们拍个电影,就叫我们反省?   当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仅仅因为触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就被一些人贴上“煽动民族仇恨”的标签时,一种荒诞感油然而生。   我真的很想问问这些“理性客观”的批评者们:那些当年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侵略者,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何曾有过一次彻底、真诚、不打折扣的反省?   这种论调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极其危险且不公的逻辑,那就是对受害者的苛责,以及对历史记忆的“维稳”式消声。   它试图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充满血泪的国族创伤,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一种需要被“管控”的负面情绪。   他们的话术很巧妙,他们不说“不该记恨”,而是说“不该煽动仇恨”,一字之差,却将铭记历史的正当权利,偷换概念成了制造对立的原罪。   这是一种典型的 silencing a victim(让受害者沉默)的伎俩。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仇恨,从来不是被“煽动”出来的。对于南京那三十万同胞的遭遇,对于那场战争中千千万万死难者的血海深仇。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其内心的悲愤与痛楚,是根植于历史记忆本身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根本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去“煽动”。   电影、纪录片、纪念馆,这些载体的作用不是凭空创造仇恨,而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提醒我们。   尤其是那些已经对历史感到麻木或陌生的后代,不要忘记。忘记,才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逝去生命的最大背叛。   要求受害者“反省”,这种声音之所以显得如此刺耳,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极不平衡的天平上。天平的一端,是加害者一方长达数十年、近乎系统性的历史修正主义。   从政客们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到篡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美化为“进入”,将南京大屠杀模糊为“事件”。   从拒不承认“慰安妇”制度的强制性,到近年来一些右翼势力愈发猖獗地否认历史罪行。   我们看到的,不是反省,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官方与民间合流的否认与狡辩。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次对历史的淡化处理,任何一次轻飘飘的“遗憾”表态,都显得无比虚伪和苍白。   在世界的另一端,德意志民族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   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那惊世一跪,跪下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良心。   那一跪,胜过千言万语的道歉。德国不仅在法律上严禁否认纳粹大屠杀、严禁使用纳粹标志,更是在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对那段黑暗历史的反思,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之中。   德国人没有要求犹太人“放下”,更没有指责犹太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是在“煽动仇恨”。   他们明白,唯有加害者彻底、永久、无条件地忏悔,受害者的伤口才有愈合的可能,真正的和解才有坚实的根基。   对比之下,东亚这片土地上空的历史幽灵,为何迟迟无法安息?根源就在于,那份迟到的、缺席的、不情不愿的道歉。   当加害者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甚至试图为罪行“翻案”时,受害者除了将伤疤一次次揭开,让全世界看清楚这道伤口从未愈合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种痛苦的自保,是一种防止历史被篡改的挣扎。《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一种抵抗。   它不是在攻击今天的日本普通民众,而是在质问那种至今仍在日本政坛徘徊的军国主义阴魂。   那些呼吁我们“反省”的人,或许应该先搞清楚,我们到底要反省什么?反省我们曾经积贫积弱,才招致了豺狼的入侵?   反省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太过深刻,以至于“不够大度”?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PUA。   真正的反省,应当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历史至今仍具备如此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从未得到公正的清算。   正义没有完全伸张,道歉没有足够诚意,赔偿更是无从谈起。当一个悬案始终未决,受害者家属的情绪又怎能平复?   因此看待《南京照相馆》这类作品,我们不能落入“煽动仇恨”的话语陷阱。它不是仇恨的放大器,而是记忆的守护者。它用影像的力量,对抗着时间的侵蚀和别有用心的遗忘。   它是在告诉我们的后代,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我们的祖辈曾经历过怎样的苦难。   这种记忆,是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我们对和平的珍视,也塑造了我们对侵略行径的警惕。

评论列表

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 5
2025-08-01 12:14
没有仇没有恨那才是有问题,想仇恨消除,先还3500万军民血债来!!!加上利息翻一倍吧,还清我跟你做朋友说到做到!!!
用户11xxx96
用户11xxx96 1
2025-08-01 18:22
我没本事,但也想去日本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