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大唐之为“诗唐”,有很直接的科举方面的原因。多直接?盛唐以来,进士科的第一重考验

大唐之为“诗唐”,有很直接的科举方面的原因。多直接?盛唐以来,进士科的第一重考验就是诗赋,诗赋通过了,才许考策论;此后,直至唐亡,国家始终坚持以“诗才”为中心选人。如此,唐代诗人不一定是进士但进士一定及肯定是诗人。此亦是盛唐以前大诗人不多而盛唐以后大诗人迭出的重要原因。 唐朝因诗歌成就卓著,被誉为“诗唐”,其背后与科举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这一独特现象如何形成?科举为何将诗才置于选才核心?   唐朝自618年建立,科举制度由隋代延续,逐步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初唐时期,考试以时务策为主,旨在考察治国能力。高宗时期(649-683年),诗赋逐渐纳入进士科,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成为重点,天宝后(742-756年)更居首。皇帝如太宗李世民、高宗皆喜诗文,常与臣子唱和,朝堂上吟诗之风盛行。每年春季,贡院内考生云集,考场烛光昏暗,士子席地而坐,研墨挥毫,空气中弥漫墨香与紧张气氛。这种风气推动士子钻研诗艺,奠定了唐诗繁荣的基础。   进士科考试严苛,分为帖经、诗赋和策论三场,层层筛选,录取率极低。盛唐后,诗赋成为首场关键,考生需作五言律诗或赋,主题常涉自然或时政,需严格遵循格律。贡院中,考生或低头沉思,或提笔疾书,墨迹在宣纸上晕开,考官则手持名册,逐一审阅。诗赋不佳者直接淘汰,无法进入策论环节。开元二十年(732年),某考生因一首咏柳诗格律精妙,被考官当场称赞,传为佳话。此制贯穿唐代(618-907年),使进士必具诗才。盛唐前,诗人如陈子昂屈指可数;盛唐后,李白、杜甫等大师涌现,皆因诗赋选才激发创作热潮。录取名额稀少,贞元年间(785-805年)每年仅取20余人,迫使士子苦练文辞,诗坛由此繁荣。   诗赋选才既推动文学高峰,也引发治国隐忧。唐人以诗辨才,优于空泛策论,但重文轻儒导致务实精神减弱。贞元九年(793年),给事中丁公著上书,称重文使政务松弛。杜佑《通典》亦指出,选才偏重艺文,削弱创业精神。科举虽较汉代进步,录取率低至1-2%,却未能平衡文才与实干。今日教育仍面临类似问题,如何在选拔中兼顾才华与实用,值得深思。唐诗虽辉煌,其背后折射的治国得失,启示后人需审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