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观察股市的时候,会发现美股存在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拿苹果来说吧,它的业绩其实都已经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了,按常理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表现。然而,神奇的是,每次它的业绩公布出来,都能超过分析师之前给出的预期,这就很容易让投资者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个重大利好,仿佛苹果依然处于超强的发展态势中。
不禁让人疑惑,美股到底是如何做到把预期管理做得如此深入人心的呢?难道美股的那些分析师真的有那么权威,以至于他们的预期能成为市场的重要参考?更奇怪的是,每次分析师给出的预期似乎都能精准地比实际数据低上那么2 - 3%,就好像是故意设置好的一样,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美股财报每次都能给人一种超预期的感觉。
再看看A股,那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简直和美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A股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像CPO、PCB这些板块的企业,业绩出现暴增,大大超出了分析师之前的预期,让人感觉惊喜来得太突然;要么就是一些企业业绩出现大跌,同样也是严重超出分析师的预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惊吓。这就难免让人产生质疑,难道我们A股的分析师都是不专业的,只会做做样子?
但仔细想想,肯定不能简单地用“美股大公司掌握定价权经营稳定、便于预测”这一句话来解释所有的差异。这里面肯定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市场环境的不同,美股市场发展时间较长,制度相对成熟,投资者结构也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在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有更强大的资源和能力,这可能使得市场预期的形成更加理性和稳定。而A股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散户投资者占比较大,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发展速度变化也比较快,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分析师在预测业绩时难度更大。
又或者是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美股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可能更加规范和透明,分析师能够获取到更全面、准确的数据,从而做出相对更合理的预期。而A股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及时性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提升空间,这也会给分析师的预测带来困难。
还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经济周期的波动相对规律,这为分析师预测企业业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础。而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较为频繁,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也更为复杂,这无疑增加了分析师预测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