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丁司令,问:"你认不认识冯白驹?"丁司令答:"知道,只是不熟悉。"伟人讲:"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好不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海南岛,台风季刚过,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橡胶树特有的苦香。躺在病床上的冯白驹费力地睁开眼,护士发现这位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琼崖纵队司令,正用颤抖的手指在皱巴巴的卫生纸上划着什么。 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仔细辨认才能看出反复写着"橡胶林该扩到五指山了",这个躺在病榻上的老人,生命最后时刻惦记的仍是海南的橡胶事业。 这封写在卫生纸上的求救信几经辗转送到北京,据当年负责传递信件的通讯员回忆,信纸边缘还沾着注射用的碘酒痕迹。 伟人读完当即召来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谈话内容后来被整理进档案:"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治病!" 这个决定改变了冯白驹最后的人生轨迹,也让世人重新记起这位"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传奇人生。 冯白驹的故事要从1927年说起,那年国民党发动清党行动,23岁的他带着25个年轻人钻进热带雨林。 在海南的崇山峻岭间,他们用土枪长矛打游击,最艰难时队伍只剩二十几人靠野果充饥。 但正是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后来发展成为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老战士回忆,冯白驹总把缴获的罐头让给伤员,自己嚼着苦涩的野芭蕉根。 1950年海南解放后,这位游击战专家转身扑进橡胶种植事业。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橡胶禁运,冯白驹带着退伍军人和知青,在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里开辟橡胶园。 垦荒队员记得他光脚踩在泥水里示范割胶,被蚂蟥咬得双腿流血也不停手。 到了1958年,海南橡胶产量已能满足全国七成需求,这些橡胶后来被制成汽车轮胎、军工产品,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而1971年的那封卫生纸信件的背后,其实藏着冯白驹未尽的心愿。 他早就提出要把橡胶种到五指山区,但当时的技术难以克服高海拔种植难题。 被接到广州治疗后,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修改橡胶种植方案,直到1973年去世前一周,还在询问试验田的苗木长势。 如今五指山区的橡胶林连绵成片,当地黎族群众说这是冯公送来的绿色银行。 冯白驹的葬礼上,有老战友带来一罐橡胶乳液浇在墓前。这种被称为"白色黄金"的汁液,见证了一个游击队员如何用半生时间,把战场上的热血化作建设祖国的汗水。 当年那封写在卫生纸上的信,现在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发黄的纸页上褪色的字迹,仍在诉说共产党人最质朴的信仰,把人民的需要写在生命最后一页。 信息来源: 海南省档案馆《冯白驹手稿选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琼崖纵队创始人冯白驹:23年红旗不倒》 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橡胶禁运下的突围》 广州军区老干部回忆录《丁盛将军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