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终于醒悟了。 菲律宾的外交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以前那种“我跟谁谁是敌人”的思维,基本上烟消云散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明确说了,菲律宾是“所有人的朋友”,啥敌人不敌人都不提了,咱们就是要当“和事佬”,多交朋友,少找麻烦。这背后究竟藏着啥故事? 2022 年马科斯刚上台时,带着副总统去华盛顿献殷勤,在国会演讲时把 “美菲同盟” 捧上了天。那时的马尼拉街头,亲美派举着星条旗欢呼,反美民众烧着美国国旗抗议,两边差点打起来。谁能想到两年后,总统府会把美国提出的 “联合巡航” 方案压在抽屉最底层,反而跟中国签了南海渔业合作协议。 最打脸的是那些曾喊着 “抗中保土” 的政客。前外长洛钦当年在推特上骂中国 “侵略者”,如今看着自家侄子开的物流公司靠中菲集装箱航线赚得盆满钵满,改口说 “外交要为经济服务”。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让马尼拉的评论员们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 “实用主义的胜利”,也有人骂 “忘了祖宗的骨气”。 美国的反应透着一股气急败坏。五角大楼原本计划在菲律宾新增 4 个军事基地,现在被马科斯拖着不批。驻菲美军想借用苏比克湾的修理厂,菲律宾国防部直接开价每年 2000 万美元,比三年前涨了五倍。 更让美国难堪的是,菲律宾拒绝参与美国主导的 “南海联合军演”,却转头跟中国搞了 “海上搜救演练”。美国国务院的声明里,“失望” 两个字加粗了三次,却没敢放狠话 — 毕竟现在还指望菲律宾制衡中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国内的分歧闹得更凶。棉兰老岛的军方将领大多亲美,拿着美国援助的步枪,在私下里骂马科斯 “软弱”。去年有个旅长公开说 “中国军舰还在抢我们的渔场”,结果被总统府直接调去管后勤。但马尼拉的商人集团举双手赞成,他们在中菲经贸区的工厂,靠着中国的原材料和技术,利润率从 12% 涨到了 27%。这种 “军方骂娘、商人笑” 的分裂状态,成了菲律宾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转折点藏在一组数据里。2021 年菲律宾对美出口额 110 亿美元,对中出口 89 亿,那时亲美派总拿这个说事儿。可到了 2023 年,对美出口 118 亿原地踏步,对中出口却飙到 196 亿。 更关键的是就业 —中国投资的光伏电站项目,给吕宋岛带来了 3.2 万个岗位,而美国承诺的 “数字经济合作” 只创造了 2000 个职位。马尼拉大学的民调显示,支持 “亲近中国” 的民众从 2022 年的 38%,涨到了 2024 年的 61%,那些等着发工资的工人,比政客更懂现实。 南海的争议海域成了新的博弈场。以前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见了中国海警船就横冲直撞,现在双方在黄岩岛搞起了 “轮流巡逻”。有次菲律宾渔民误闯中方管辖海域,中国海警没扣船,反而送了两箱淡水和药品。这事传开后,亲美媒体骂 “丧权辱国”,但渔民们却在码头拉横幅:“感谢中国海警”。这种民间的真实反馈,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有力量。 最具争议的是美军基地问题。苏比克湾的居民分成两派,一派怕美军带来安全威胁,举着 “美军滚出去” 的牌子游行;另一派靠着给美军基地供货谋生,拿着 “保就业” 的标语反驳。马科斯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 —允许美军使用现有基地,但新增基地必须经过全民公投。这个决定既没彻底得罪美国,又给了民众台阶,连反对党都挑不出大错。 现在的菲律宾街头,讨论最多的不是 “选中国还是选美国”,而是 “高铁啥时候通到家乡”“下个月的香蕉能不能多卖去中国”。那些曾经被政客煽动起来的对立情绪,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慢慢消解。 这种醒悟或许带着功利,或许充满争议,但对菲律宾而言,总算走出了 “为别人火中取栗” 的怪圈。马科斯在最新的国情咨文里说:“国家的外交,永远要让国旗为人民的饭碗服务。” 这话未必高尚,却足够清醒 —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懂得为自己落子的,才不算输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