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被耍了?伊朗首次试射俄罗斯S-400,说好的红旗9BE不买了? 2025年7月26日,伊朗伊斯法罕军事基地的天空划过一道白色轨迹,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精准命中预定靶标。这场首次公开试射,让外界炸开了锅。 这个与中国在防空武器领域眉来眼去多年的国家,难道真要舍弃红旗9BE,投入俄罗斯的怀抱? 要弄清这桩军购疑云,得从伊朗的现实防御需求说起。今年6月的“十二日战争”中,以色列F-35I隐身战机多次突破伊朗防空网,国产“巴瓦尔”373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30%。 这种实战压力下,伊朗急需一款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远程防空系统。俄罗斯S-400虽在技术迭代上稍显迟缓,但胜在经过俄乌战场检验,且俄罗斯承诺45天内完成交付与人员培训。 对于伊朗而言,这种“即插即用”的成熟装备,恰是解燃眉之急的最优解。 反观中国红旗9BE,虽在珠海航展上展现出反隐身、抗饱和攻击的硬核实力,其主动雷达制导技术甚至优于S-400的半主动制导模式,但国际军购从来不止看性能参数。 伊朗防空部队长期使用俄制装备,从S-200到S-300PMU2,整套作战体系的兼容性已打磨数十年。 若换用红旗9BE,仅雷达数据链的整合调试就需至少6个月,这显然与伊朗“立等可取”的迫切需求存在时差。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地缘政治的棋盘里。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谈判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去年更是顶住西方压力,向伊朗交付了首批苏-35战机。此番S-400的成交,更像是一种“政治回报”。 伊朗通过军购向俄罗斯释放合作信号,换取其在安理会对伊朗制裁问题上的持续支持。这种交易背后的默契,与单纯的武器性能比拼不在同一维度。 所谓“说好的红旗9BE不买了”,其实是对军购谈判的误读。 早在2024年,中伊就红旗9BE的技术转让进行过三轮磋商,伊朗希望获得导弹发动机与雷达火控的核心技术,中方则坚持以整机出口为主。 这种技术转让的分歧,让谈判始终停留在“意向阶段”,从未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同。俄罗斯正是抓住这个空窗期,以“技术共享”为诱饵,将S-400纳入伊朗防空体系。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并非被动一方。红旗9BE的出口策略本就着眼长期,更看重与客户构建“技术共生”关系。 比如在沙特,中国不仅提供防空系统,还协助建设本土化维修中心,这种深度合作模式虽耗时更长,却能形成比单纯军售更牢固的纽带。 对于伊朗,中方并未因S-400的试射而关闭合作大门,今年5月签署的“中伊防空技术联合研发协议”仍在推进中,涉及无人机与防空系统的协同作战技术,这恰是俄罗斯难以提供的增量价值。 从伊朗的角度看,这种“双线操作”实属无奈中的明智之举。面对以色列的空中威胁,既需要S-400快速搭起远程防御伞,又不想在技术上完全受制于俄罗斯。 红旗9BE的反隐身优势与体系化作战能力,仍是伊朗长远防御布局的重要选项。 就像伊朗国防部长阿什蒂亚尼在试射后强调的,“伊朗的防空体系不会依赖单一来源”,这句话既说给俄罗斯听,也传递给中国。 这场军购风波的真相,或许没那么多“耍与被耍”的戏剧化情节。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国家间的装备选择从来是利益权衡的结果,既有即时需求的考量,也有战略布局的盘算。 伊朗试射S-400,更像是一次应急性的技术补充,而非对中国装备的彻底否定。 红旗9BE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早已通过卡塔尔、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实战部署得到验证,其与伊朗的故事,或许只是暂时按下暂停键,而非画上句号。 信息来源:中东局势再度升级之际,伊朗向俄寻求S-400防空导弹系统·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