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为什么看不见麻雀的尸体?一位70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麻雀的平均寿命在3-6年之间,令人奇怪的是,麻雀虽然到处可见,但它们的尸体却很少被人看到,自己工作了50年多只见过几次。 (信源:齐鲁壹点——麻雀的故事) 麻雀无处不在,它们的尸体却难得一见。这种反差,自然会引发各种猜测。有人觉得,这些小家伙是不是特别长寿,活个几十年不成问题?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野外,一只麻雀的寿命不过三五年,能活到十年的已是凤毛麟角。尽管寿命不长,繁殖能力却相当可观,一对麻雀一年就能孵上好几窝,每窝四五只。 不过,强大的繁殖力背后,是同样残酷的淘汰率。一场暴雨,一次降温,都可能让一窝雏鸟全军覆没。对成年麻雀来说,日子也并不好过,食物短缺、天敌环伺,它们的实际存活时间,往往比理论上的平均寿命还要短。 既然麻雀活不长,死得也快,那它们的尸体究竟去哪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它们被大自然高效地“处理”掉了。首先,麻雀的天敌队伍相当庞大。基本上只要是比他大的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都是它的天敌。 有时候,猫捉麻雀甚至不是为了果腹,纯粹是出于捕猎的本能,玩弄致死后便弃之不顾,留下一地凌乱的羽毛。一只死去的麻雀,对于这些捕食者和食腐动物来说,无异于送上门的午餐。 其次,就算侥幸躲过了捕食者的眼睛,麻雀那小小的身躯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只麻雀本身就比较小,当他死亡后很快就会被各种微生物给消耗殆尽。这就是为什么看不见他的原因。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分解过程快得惊人,几天之内就能让一具小小的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几根不易分解的羽毛,最终也会被风吹散。 更重要的一点是,鸟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当一只麻雀因为年老、疾病或受伤而飞不动时,它不会傻傻地等在开阔地带。求生的本能会驱使它寻找一个最隐蔽、最安全的角落躲藏起来。 这些地方可能是茂密的灌木丛、废弃建筑的缝隙,或是它自己筑在屋檐下、墙洞里的巢穴。它们的羽毛本就是天然的保护色,一旦藏身于复杂的环境中,就更难被发现。最终,它们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静静死去,悄无声息地回归自然。 所以,看不见麻雀尸体,并非有什么超自然现象,而是因为弱小的躯体、众多的天敌、高效的分解者和隐秘的死亡地点,这几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个过程,是自然生态链高效运转的缩影。 说起来,麻雀的命运也曾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一度被贴上“害鸟”的标签,享受过一种特殊的“待遇”——全民围剿。这场运动几乎让本土麻雀遭遇灭顶之灾。 谁知后来的科学研究为它们平了反,证明了他们并不是害鸟,反而还是能够吃虫子的益鸟,于是人类这才停止了对它的捕杀,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的帽子。 可是,身份的转变似乎并未能彻底扭转它们的处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旧平房,适合筑巢的屋檐和墙洞越来越少;农田里杀虫剂的使用,也让它们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麻雀的数量,其实一直在悄然下滑。 麻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的发展太过于迅速,他们不能够适应这种环境。而且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长。 这些小生灵的消失,与其说是一个谜题,不如说是自然法则一记无声的提醒。它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轨迹,完美地融入了生态循环,不多占一分资源,也不留下一点痕迹。理解了这一点,或许比单纯找到一具麻雀的尸体,意义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