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7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当地时间30日晚上使用两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打击了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的乌军第169训练中心,宣称造成乌军近200人伤亡。 当导弹划破夜空,切尔尼戈夫的训练营地忽然变成火海。7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乌克兰北部的军训基地,遭到了两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精准打击。 俄方称,这次行动造成乌军近200人伤亡,乌方则回应称只有3人死亡、18人受伤。数据严重不对口,舆论场立刻吵翻了天。 事发地点是乌克兰第169训练中心。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营地,而是乌军用于训练新兵的核心据点,承担大量战术、火力、通信等基础课程。 简单讲,这里是乌军“兵源流水线”的重要一环。俄军选择在7月30日深夜发动袭击,显然是经过了精密计算。 这次打击采用的是两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第一枚是集束弹头,专门清理露天区域,第二枚则是高爆弹,针对的是地下掩体。 配合前期由“海鹰-10”无人机侦察锁定坐标,整个过程是一套标准的“侦察-锁定-摧毁”闭环操作。从技术层面看,这是一场标准化的“斩首式”打击。 但双方对伤亡数据的说法却天差地别。俄方声称击毙近200人,乌方则表示只有轻微损失。这种对比并不罕见,原因主要在统计口径不同。 俄军包括“重伤未撤离人员”在内,而乌克兰则倾向于只统计已确认死亡与重伤的人员。 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俄军这套“算法+钢铁”的组合,确实给乌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俄军第一次打击乌克兰的训练营地。从2025年4月起,这类打击已经发生过至少四次。 每次都集中在新兵集结期,而且都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配合无人机。4月造成60人伤亡,6月是70人,这次俄方宣称达到200人。 为什么俄军频繁打击这些训练基地?从战术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征兵削弱术”。新兵刚到,尚未形成战斗力,就被导弹精准清除,对于乌军来说,不仅是兵力损耗,更是士气重创。 重要的是这种打击成本相对较低。一枚伊斯坎德尔导弹能覆盖整个营地,而引导它精确命中的,仅仅是几架成本不到4000元人民币的FPV无人机。 从装备对比来看,乌军手中的“海马斯”火箭系统射程最多80公里,且弹药极度短缺。 相比之下,伊斯坎德尔-M射程超过480公里,战斗部重量更是高出一大截。这不仅形成了火力压制,也打乱了乌克兰的轮换节奏与兵力储备计划。 而且就在袭击发生的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宣布,如果8月8日前俄乌未达成停战协议,美国将重新评估对乌援助规模。 俄军这波打击,明显是一次“以打促谈”的姿态释放。你谈不谈事无所谓,我先把兵打掉一批再说。 目前俄军在顿巴斯方向已经集结了约16万人,正在猛攻波克罗夫斯克。 同时打击后方训练中心的做法,就是为了让乌军腾不出手来支援前线。乌方一边兵员紧张,一边后方遭袭,已经陷入轮换失衡的状态。 而乌军的反应似乎仍旧缺乏有效手段。据乌克兰军事博主“闪光”披露,袭击发生前,无人机预警系统已经响起,但训练中心未及时疏散人员。 这种情况很像6月赫尔松事件的重演。指挥系统迟钝、防御体系薄弱,使得乌军在面对俄军导弹时几乎只能硬扛。 西尔斯基上将已经下令将大部分训练转入地下,这是迫不得已的防御措施。但问题在于,乌军缺乏有效的弹道导弹拦截系统。 现有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更多部署在基辅等核心城市,前线与后方训练中心则处于“裸奔”状态。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乌军对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不到20%。 不过乌方也不是全无还手之力。袭击发生后三天内,乌军连续打击了罗斯托夫州的铁路枢纽,导致18列运兵列车瘫痪。 这类“后勤战”显然是乌军目前能做的最有效报复手段。但问题在于,武器库存告急,德国承诺的远程导弹也要到2027年才能交付,短期内乌军的反制能力受到明显限制。 这场突袭同时也引发了对冲突外延效应的关注。俄军战术上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地缘政治局势却变得更加复杂。 信息来源: 《视频丨俄称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打击乌军驻地 近200人伤亡》——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