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时任第67集团军参谋长的粟戎生(粟裕长子)率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老山前线,他竟将训练用的航模飞机装上照相机监测老山前线,这也是我军首次将无人机照相侦察用于实战。 在老山前线,第67集团军参谋长粟戎生,此刻正光着身子,透过望远镜死死盯着前方。 1942年,粟戎生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江苏扬州。 他的父亲粟裕,是一代名将。 那个时候的他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孩子,被托付给外婆抚养,直至抗战胜利才见到父母。 1961年,他考入哈军工导弹系,毕业后却选择到云南前线。 他从普通士兵干起,摸爬滚打,一步步走上指挥岗位。 他深知,“粟裕的儿子”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在枪林弹雨中证明自己。 此刻,身处老山前线的粟戎生,在这样复杂地形下陷入了困境。 他想起了父亲粟裕“不拘一格”的用兵之道,想起了在哈军工看到的资料。 美军在越南战场曾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 突然,他想到人进不去的地方,机器或许能行。 命令下达,几架训练用的航模被紧急调往前线。 粟戎生亲自督阵,大家看着这简陋的家伙,都觉得不靠谱。 粟戎生却下令:“拆!把民用相机镜头拆下来,想办法装上去!” 工程师和战士们蹲在坑道里,开始拆卸着相机。 镜头用铁丝缠绕,再用胶带加固。 反复测试电池,优化飞行路线。 他们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试错,半个多月后,初始的“土无人机”终于成型。 起飞日,前线难得的短暂宁静,在简易跑道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架小小的航模上。 发动机开始飞行,猛地飞向了老山上空! 地面上,粟戎生和官兵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突然掉了。 直到它消失在山峦之后,过了好一阵子,那个小黑点重新出现,冲下来。 人群爆发出声音,技术员捧着相机,当影像逐渐清晰,整个指挥所瞬间沸腾了! 照片上,敌方伪装、深藏于山中的炮兵阵地暴露无遗! 粟戎生紧盯着照片,他迅速在地图上标定坐标,下达了炮火打击指令。 当炮弹精准砸向敌炮兵阵地,前线官兵的欢呼声震动了山谷。 这架用铁丝胶带武装起来的航模,成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它一次次飞越丛林,带回清晰的情报图像。 敌军的调动、新阵地的构筑、后勤补给线的位置,战场上敌人的行动都被它精确的掌握在手中。 以前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获取的情报,如今只需一次飞行。 这架在老山上空的简陋航模,点燃了中国军队对战场侦察技术革新的渴望。 它证明了,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最朴素的智慧,也能撬动战场的天平。 它让官兵们第一次尝到了“非接触侦察”的甜头,看到了技术赋能战斗力的巨大潜力。 主要信源:(粟戎生:一零一优质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 校友拾忆——北京一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