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09年,鲁迅对原配朱安说:"日本有一种小吃很好吃。"话音未落,朱安忙说:"是

1909年,鲁迅对原配朱安说:"日本有一种小吃很好吃。"话音未落,朱安忙说:"是,大先生,我也吃过。"鲁迅皱眉看了几眼朱安,转身走开,从此一生都不和朱安说话。 周树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鲁迅,1881年出生在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不过家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他爷爷周福清中过进士,当过翰林,但因为科场案坐牢,家族从此败落。小时候,鲁迅在私塾念四书五经,也接触绍兴地方戏和民间故事,这些东西后来影响他写文章的风格。1898年,他去南京读江南水师学堂,学船舶和数学,后来转矿务铁路学堂,那时候开始接触西方科学,还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让他开始质疑旧制度。 1902年,鲁迅拿官费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日语,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那儿,他看到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被侮辱,觉得国民精神有问题,就放弃医学,转向文学和社会批判。1906年,他被家里骗回国,说母亲病重,其实是为了让他娶朱安。朱安1878年生,绍兴商人家庭,从小缠足,没上过学,性格保守,守着旧礼教。婚礼按传统办,鲁迅不情愿,婚后几天就带弟弟回日本,继续翻译外国书,比如尼采和果戈里的作品。 鲁迅回国后,1909年当老师,在绍兴中学堂和浙江师范教生理和化学。他上课喜欢用实验,比如拿显微镜给学生看细胞,还手持教鞭讲图谱。朱安留在周家,干家务,侍奉婆婆鲁瑞。她缠足,走路慢,但每天早起生火做饭,洗衣服。鲁迅对她冷淡,两人很少交流,他觉得这婚姻是封建强加的负担。朱安知道鲁迅追求新思想,担心被休,就努力维持,但两人思想差距太大。 那年1909年,鲁迅提到日本小吃,朱安急着附和说自己吃过,其实当时内地没那种东西。这回应让鲁迅觉得她不诚实,为了讨好瞎说,从那以后,他再没跟朱安说过话。鲁迅视朱安为母亲给的礼物,只管供养,没感情。朱安也没其他选择,那时代女人离婚难,贞洁比命重要。她就继续操持家务,讨好婆婆,知道鲁迅孝顺,这样他就不敢轻易抛弃她。一次周母寿宴,朱安当众跪下,说自己会侍奉婆婆一辈子,亲戚都夸她贤惠,这也间接绑住鲁迅。 婚后多年,朱安的生活像守活寡,但她选择忍耐。1919年,周家卖掉绍兴房子,搬到北京,鲁迅问朱安去不去,她决定跟上,怕分开后生计无着。北京八道湾宅院,朱安住后院小屋,负责扫地缝补。鲁迅在那儿教书写文章,批判社会,但对朱安还是冷漠。1923年,他认识许广平,1927年起一起住,生了儿子周海婴,但没正式离婚朱安,只每月给钱让她过日子。 鲁迅1936年因肺结核在北京去世,临死前托朋友管一笔钱,定期打给朱安,避免她穷困。朱安守寡到1947年去世,没再嫁,晚年卖家产和靠别人接济,瘦弱不堪,但基本生活有保障。她自称鲁迅的活遗物,反映出这段婚姻的无奈。鲁迅履行承诺,供养她一生,但两人从没真正夫妻生活。这事暴露了封建婚姻的荒唐,女人地位低,男人追求自由却被绑住。 这个故事说到底,是时代悲剧。鲁迅想打破旧习,却逃不掉包办婚姻;朱安想求安稳,却换来冷暴力。两人都不坏,但思想鸿沟太大,导致一生疏离。现实中,这样的夫妻关系还不少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