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骗回家完婚,他对新娘子十分厌恶,但还是圆了房。儿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骗回家完婚,他对新娘子十分厌恶,但还是圆了房。儿子出生后,徐悲鸿不待他给他取了个极其难听的名字。后来,发现儿子有绘画天赋时想去弥补,谁曾想,已经晚了。 徐悲鸿1895年生在江苏宜兴一个穷苦人家,家里就靠他爸徐达章卖字画混日子。从小他就对画画感兴趣,六岁时候就开始缠着爸学,可爸觉得先得读书打底子,让他九岁前把四书五经啃完。爸的教导挺严,徐悲鸿小小年纪就埋头苦读,油灯下翻书页,慢慢养成习惯。九岁后爸才教他握笔画竹画鸟,他上手快,遗传了爸的手艺。日子过得紧巴巴,十三岁他就跟爸出门卖画,从无锡到上海,风里来雨里去,帮爸摆摊递纸,接触了不少底层人。这段经历让他眼界开阔,还读了些新书,思想开始向往自由,不想被老一套绑住手脚。其实这时候他就隐隐觉得,婚姻啥的得自己做主,可家里人哪管这些。 十七岁那年,徐悲鸿已经在上海闯荡,进了大学半工半读,日子虽苦但有奔头。突然家书说他爸病重,他赶紧赶回去,结果一到家发现爸没啥大事,全是父母的把戏,就为逼他结婚。旧社会就这样,父母觉得早婚是正道,看中同村一个姑娘,岁数相当,他就这么被按着头拜堂。徐悲鸿对这媳妇没一点好感,从没正眼瞧过,可圆房的事还是发生了,生理本能吧。完事他没多待,很快就甩手回上海,继续追他的画画梦。媳妇留在家,啥怨言都没,照常伺候公婆,干家务活,日子过得寡淡。 几个月后,媳妇生了个男孩,家书寄到上海让他取名。徐悲鸿一看信就来气,觉得这孩子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干脆取名“劫生”,明摆着晦气,意思是遭了劫才生的。家里人私下给他改成“吉生”,但他不知道,也没在意。偶尔回家,他对媳妇还是冷冰冰,不多说话,抱抱孩子就走人。媳妇呢,就那么忍着,一个人拉扯孩子,教他识字啥的。话说徐悲鸿这态度,搁现在看挺过分的,可那时代很多人就这样,追求个人理想,忽略了家庭。 孩子四岁时候,有一次徐悲鸿回家,看到小子在地上乱涂乱画,画的马居然有点模样,比例准,线条有灵气。他一惊,这小子遗传了他的天赋啊。从那以后,他对孩子态度变了点,教他握笔,示范画简单东西,想着日后带去上海好好培养,弥补从前没管过。其实这时候他开始有点愧疚感,觉得自己对孩子太疏忽了。可惜,机会没等到。 徐悲鸿继续在上海混,渐渐出名,结识了蒋碧薇,两人一见钟情,爱得火热。蒋碧薇本来有婚约,可他们不管那些,1917年私奔去了日本。走的时候,他把家事全扔给媳妇,她一个人扛着,孩子越来越懂事,也喜欢画画,她看着心里多少有点安慰。谁知1920年,孩子七岁染上天花,高烧不退,很快就没了。徐悲鸿听说后,赶紧寄信改名“吉生”,想转转运,可晚了。媳妇受不了打击,哭天抢地,没多久也病倒,郁郁而终。 这事对徐悲鸿打击不小,他后来在艺术上大放光彩,画马画得神了,名扬海内外。感情上也丰富,跟蒋碧薇生了儿女,后来又遇上孙多慈和廖静文,各有故事。可提起第一段婚姻和那个早逝的儿子,他总有点后悔,觉得自己太绝情了。取名“劫生”是不是害了孩子?虽说可能是巧合,但这事让他晚年时不时感慨。话说回来,这反映了那时代知识分子和封建习俗的冲突,他追求自由没错,可对媳妇和孩子太冷酷,也不是啥光彩事。 徐悲鸿的一生传奇,主要在艺术上,他开创了中西结合的画风,影响了好几代人。可感情这块,尤其是第一段,留下不少争议。媳妇没名没分,就那么走了,孩子天赋没发挥,就夭折了。他想弥补时,一切都晚了。这事让人想想就唏嘘,个人抱负重要,但家庭责任也不能全扔一边。其实很多历史人物都有类似纠葛,徐悲鸿不算特例,但他的故事特别扎心,因为牵扯到无辜的孩子。 晚年徐悲鸿身体不行了,1953年9月26日脑溢血走了,才58岁。走前他跟朋友提过那段往事,语气里带点惋惜。要是孩子活着,说不定也成画家,延续他的艺术血脉。可惜没如果,人生就是这样,做了选择就得承担后果。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追求理想没错,但别让身边人成牺牲品。话说那时代女性多苦,媳妇一辈子就为徐家操劳,到头来啥也没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