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在公元前148年,以汉景帝的宰相袁盎为首,十余位国家高级干部在一夜之间被统统暗杀

在公元前148年,以汉景帝的宰相袁盎为首,十余位国家高级干部在一夜之间被统统暗杀!汉景帝大怒,动了真格,下令彻查,先后派出十余位钦差大臣,督促破案 那会儿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露水还没干,就被一股子血腥味冲散了。最早发现出事的是袁盎家的老仆,天不亮去掀门帘,就见老爷趴在马车踏板上,花白的胡子上凝着血,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头天晚上,袁盎还在朝堂上跟汉景帝争得面红耳赤,说“陛下要是立梁孝王为皇太弟,就是坏了祖宗规矩”。 未央宫的早朝钟还没敲,急报就像雪片似的堆在汉景帝的案头。 皇帝捏着奏报的手在抖,黄绸奏章被攥出深深的褶皱,像极了袁盎昨天在朝堂上,被他驳斥时紧绷的额头。 “查!给朕往死里查!”景帝一脚踹翻了案前的青铜鼎,煮着的汤药泼了一地,热气混着药味,裹着他没说出口的慌。 谁都知道,袁盎的嘴比刀子还利,可他的骨头更硬。当年吕后乱政,是他敢在朝堂上指着诸吕骂;文帝时宠信宦官,是他拖着老腿拦御驾,说“陛下身边该站忠臣,不是阉竖”。 这样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长安城的官宦人家,那几天夜里都不敢点灯。 吏部尚书家的门环被敲了三下,全家人就抱着柱子发抖——头天夜里,太仆寺卿就是听见三下门环响,开门见了个蒙面人,第二天尸首就挂在了城门上。 有老臣揣着密折想进宫,走到半路又折回来,把折子烧在香炉里。灰烬飘起来的时候,他念叨着:“袁大人啊,您争的是规矩,可人家要的是命啊。” 钦差大臣换了一茬又一茬。 头一个刚查到梁王府的门客最近频繁出入长安,第二天就“失足”掉进了渭水。 第二个想提审给袁盎赶车的车夫,刚走到牢房门口,就被“流矢”射穿了胳膊。 消息传回宫里,汉景帝把自己关在书房三天。案上摆着窦太后昨天派人送来的点心,那是梁孝王亲手做的,太后在信里说:“吾儿性情纯良,你当哥哥的,别听外人挑唆。” 外人?袁盎是外人?景帝盯着点心盒上的描金花纹,突然想起小时候,他跟弟弟刘武(梁孝王)抢一块麦饼,刘武咬了一大口,却把剩下的塞给他,说“哥你吃,我不饿”。 可现在的刘武,不是当年抢麦饼的小孩了。 他是坐拥四十城的梁王,出门仪仗比皇帝还阔气,府里养着上千门客,个个是敢动刀子的狠角色。 袁盎在朝堂上那句“坏了祖宗规矩”,像一把刀,捅破了他想当皇太弟的心思。 长安城里早有传言,说梁王的谋士羊胜、公孙诡,前阵子还在府里拍桌子,说“袁盎这老东西,留着就是祸害”。 第十一位钦差是个愣头青,刚从地方调上来,不懂京城的弯弯绕。 他硬顶着压力,把羊胜、公孙诡的名字写进了奏折,还附了人证——有个卖胡饼的,说案发当晚,看见两个穿梁王府服饰的人,鬼鬼祟祟地从袁盎家后巷出来。 奏折递上去的那天,窦太后在宫里哭晕了三次,拉着景帝的手说:“你要是动武儿,就先把我这把老骨头埋了。” 景帝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又想起袁盎趴在踏板上的样子,那半块麦饼,还沾着他没咽下去的争辩。 最后,案子就这么搁下了。 羊胜、公孙诡在梁王府“自尽”了,梁王刘武进宫请罪,景帝拉着他的手,说“过去的事,别再提了”。 只是从那以后,景帝再也没提过“皇太弟”三个字。 朱雀大街上的血腥味散了,露水依旧每天清晨打湿石板路,只是路过的官员,再也不敢像袁盎那样,在朝堂上把话说得太直。 有人说,袁盎死得不值,为一句规矩丢了命。 可他攥在手里的那半块麦饼,后来被老仆偷偷埋在院子里。第二年春天,那地方长出了一株麦子,秸秆直挺挺的,风吹过来,也不弯腰。 信息来源:据《史记·梁孝王世家》《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汉景帝时期,梁孝王因怨袁盎等大臣反对其为皇太弟,遣人暗杀袁盎等十余人,事后景帝虽彻查但因窦太后庇护,最终未深究梁孝王罪责。相关记载反映了汉初藩王势力与中央的矛盾,以及皇权、亲情与礼法在权力斗争中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