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被提名为候补中委,毛主席惜才,打抱不平:提候补中委不妥 “1945年3月23日,选举讨论间隙,周恩来低声说:‘主席,薄一波的名字被列在候补中央委员里,有争议。’毛泽东抬头,语气很硬:‘不妥,薄一波应是正式中委。’”一句对话,把七大会议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推到台前。谁是薄一波?为何在紧张的战时形势下,他的资格会引来质疑,又为何毛泽东要公开“护犊子”?故事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1925年,太原南街一间简陋的房子里,17岁的薄一波第一次听到“无产阶级专政”几个字,那年他毅然递交了入党申请。此后六年,他辗转太原、天津、北平,四次被捕,两度下狱。面对特务审讯,他一句“我是共产党”顶住了全部压力。档案里留下一行字——“顽固分子,未吐一词”。质疑者口中的“坐过牢”正源于此,但薄一波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他为何身陷囹圄,又为何能全身而退。 1936年冬,华北凛冽的北风吹到山西,军阀阎锡山收到日军进逼的恶讯。“兵不够,干部更缺。”阎氏无奈之下想起曾经的学生薄一波。北方局抓住这一突破口,派薄一波回晋组建公开工委。阎锡山提出招募两万连排干部的计划,名义是“保晋”,实则想扶植私军。薄一波一边点头,一边悄悄在考试卷里加进“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如何理解民族自救”等题目,筛掉了不少“只是想混一口饭”的人。那些被录取的青年,后来不少成了八路军骨干。阎锡山明显觉察,却又挑不出毛病,这份“如履薄冰”的手腕,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时间来到1937年秋。日军步步紧逼,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薄一波手里成形,从三千人膨胀到十万。政治骨干几乎清一色共产党员,兵源却打着阎锡山的旗号。阎自嘲:“我要的是‘卫晋’,你给我弄成了‘卫延安’。”这句半真半假的抱怨,恰恰说明薄一波的组织才能。 1943年10月,薄一波第一次踏上延安黄土。翌日他被请到枣园。毛泽东握手时笑言:“你这名字好,做人却不能真‘薄’啊。”接着八小时谈话,越聊越投机。毛泽东记下了那个小插曲:“如履薄冰”四字,是对自己,也是对薄一波。正因如此,七大筹备阶段,毛泽东主张把薄一波调进中央党校学习,为后来肩负大任打基础。 1945年春,七大正式召开。按惯例,差旅、资历、战功都会影响候选名单。有人提出薄一波先列候补,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白区出身,入狱经历复杂”。消息传到刘少奇那儿,他一句“薄一波是我白区时期的得力干将”递给毛泽东。于是便有了开头那幕。会场上,毛泽东起身发言:“如果因为坐牢就不能当正式中委,那我也坐过牢,恐怕也得靠后排。”一句轻描淡写,把反对声音噎了回去。当选结果揭晓,37岁的薄一波成为44名中央委员里最年轻的一位。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打响。薄一波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华北军区政委。前线作战固然紧要,后方财政更难。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建立中央财经委员会。毛泽东指名点将:“华北局就搬到中财委去,让薄一波兼副主任。”陈云点头称是。随后,稳定粮价、纱价、煤价的“两白一黑”战役打响。投机资本哄抬物价,上海、天津一度米价翻番。陈云坐镇上海,薄一波奔波华北、东北之间,调运余粮,压低市场,短短数月,物价回落。毛泽东后来评价:“功劳不小于淮海战役。”这话不是随口夸奖,是对经济战线最大的褒奖。 1951年“三反”运动爆发,河北查出刘青山、张子善贪污巨案。河北省委建议处以极刑。薄一波在报告后面加了一句“或缓期两年执行”,给中央留下商榷空间。毛泽东看完沉默片刻,最终只说两个字:“死刑。”周恩来担心有人求情,毛泽东答复:“不准。”薄一波随后如实传达华北局内部不同意见,毛泽东的理由更为直接:“他们地位高,影响大,杀了他们,可以救活更多人。”这一决定震慑了贪腐,也显示出薄一波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直率——有话照说,不隐不瞒。 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出任首任财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和陈云、邓小平、李先念一起被毛泽东戏称为经济战线的“四大名旦”。数字背后的艰辛外界难见:1953年,全国财政赤字高达1.8亿,借款渠道几乎断裂。薄一波同董必武跑遍各大银行,用一句“全民族的希望压在账本上”劝说银行照常放款;同时收紧财政支出,逐条审核公开。年终结算,仅用一年扭亏为盈,这才换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底气。 1978年后,他又参与筹划经济特区。“别怕犯错,先干起来再说。”薄一波在会议上常常抛出这句话。特区试点之初,外界对引进外资顾虑重重,他坚持“放开一亩三分地,看看泥土成色”。深圳、珠海很快活泛起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 1992年,薄一波正式卸下全部领导职务。有朋友惊讶他还能保持每天读书四小时的习惯,他笑说:“搞财经的人,账目和史料都要看,手一停就听不懂年轻人说啥了。”2007年1月15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