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已经有六年没收入了,正坐在家里发愣,突然他接到一个电话,挂掉电话后,他一下子瘫坐在地,吓得妻子赶紧跑过来扶他,可陈忠实激动地对妻子说:老婆,咱们不用再养鸡了。 这句听起来没头没尾的话,背后是一个男人半生的压抑和一部巨著即将问世的狂喜,而这通电话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部作品正是后来被奉为中国当代文学丰碑的《白鹿原》,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原为舞台,白、鹿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跨越祖孙三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洪流中翻涌,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时代的风云变幻被浓缩在这片黄土地上,它既写尽了新旧思想碰撞下的众生相,也道透了人性最复杂的温情与凉薄。 陈忠实对文学的向往,从少年时就已萌芽,初二时课本里一篇《田寡妇看瓜》让他茅塞顿开:原来文学写的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人和普普通通的日子。 这份通俗彻底颠覆了他对文学的想象,也点燃了他的创作冲动,靠着写身边事的作文,他拿到了老师两页纸的评语和最高分,这让他信心倍增。 可是文学这条路远比想象的难走,与他同时代的贾平凹凭《浮躁》声名鹊起,路遥靠《人生》站稳脚跟,而陈忠实虽然也发表了不少短篇,却始终缺一部能立得住的长篇作品,没有代表作就意味着没有稿费,收入微薄到连维持家用都成了奢望。 生活的窘迫让他对妻儿满心愧疚,妻子也曾在他面前念叨:“你啥时候能给家里挣点稿费,日子就好过了。” 面对现实压力,他一度想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主业干脆去养鸡,至少能让家人有口饭吃,但他内心深处那团火从未熄灭,他决心要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看透他心思的妻子,只说了一句:“你安心写,家里有我。” 这句话让他暂时彻底放下了后顾之忧,为了写出一部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历史的作品,陈忠实一头扎进了陕西乡下的老屋,动笔前,他花了大量时间走访上百个村子,埋头摘抄地方县志,做了海量的资料搜集,一年半后,他才在稿纸上写下《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从这句话开始,他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家族史诗,写作期间他常常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落泪,每个角色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因此显得格外鲜活。 可初稿完成后,陈忠实心里却极其忐忑,尤其是书中那些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性描写,让他对能否出版毫无把握,他甚至对妻子说:“要是发表不了,我就不写了,回家安心养鸡。” 1992年《白鹿原》的手稿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两位主编在哐当作响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当场就给社里挂电话,就撂下四个字:"开天辟地!" 这部巨著的出版命运就此尘埃落定,可谁曾想作品一面世就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口诛笔伐,甚至一度被"冷冻处理":不准评,不准改。 尽管最终获奖,他却深以为憾,坦言删减后的版本最多只值60分,在他看来,那些直白的描写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删掉它们,角色的真实性就打了折扣。 命运的齿轮其实早就开始转动,当初和出版社谈合同时,主编问他:"要一次性稿费,还是拿版税?" 老实巴交的陈忠实压根搞不懂这里头的门道,搓着手憨笑道:"您说咋整就咋整!" 主编替他做主:"那就版税吧,给你10个点。" 就是这句"10个点",彻底改变了陈忠实的命运轨迹,1993年《白鹿原》出版后,短短四个月狂销56万册,1997年斩获茅盾文学奖后,销量直接飙到160万册,真可谓"洛阳纸贵"。 到了2006年,陈忠实靠着455万元的版税收入,一举杀进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3位,当年那个把他逼到绝境的"养鸡致富梦",被这部传世巨著砸得粉碎。 幸运的是陈忠实保留了未经删减的原稿,正是这部完整的《白鹿原》,才真正揭开了我们民族灵魂深处最沉重的秘密、最隐晦的伤痛,以及那些复杂得令人窒息的,人性的光耀与阴暗、欲望的灼热与冰冷,它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透过庸俗的表象看到了历史深处最真实、最残酷的搏斗。 信息来源:凤凰资讯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