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 要是真发生超大规模灾难,联合国难民署的预案明确规定,“整国搬迁”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1.26亿日本人将不得不分散到世界各地,由不同国家按一定原则接收。 这种分散安置并非随意进行,而是遵循“责任分担”的原则,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国家独自承受巨大的安置压力。毕竟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周边国家中,韩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和经济联系密切,按理说具备接收便利。但两国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让韩国在接收意愿上打折扣。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人口。可那里气候寒冷,基础设施又不完善,要接收难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 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可能让一些日本人觉得是不错的选择。但中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有限,加上历史上日本带来的深重伤痛,很难大规模接纳。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有大片未开发土地,移民制度也成熟,本是合适的选项。但这两个国家的气候与日本差异很大,难民能否适应、文化能否融合,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巴西有着超过200万日裔居民,是全球最大的日侨社区,这让日本难民在文化认同上可能更有优势。不过巴西距离日本太远,迁移成本会很高。 其实巴西和日本的历史渊源,为安置提供了特别的基础。 19世纪末就有很多日本移民到巴西种地,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如今巴西日裔在政治、经济领域都有不小影响力,因此在联合国预案中,巴西被视为长期安置的潜在选项之一。 面对可能的“沉没”危机,日本也在积极想办法自救。国内提出了不少方案,比如有建筑设计公司的“漂浮岛屿计划”,打算用漂浮技术在海上建造能住人的“新日本”,这样既能解决迁移问题,也能处理国籍问题。 日本还在进行填海造陆和海岸防护,像建人工岛、种海岸防护林,以此延缓陆地沉降速度。东京花20亿美元建的地下排水系统,静冈修的6300米长洪水高速通道,都是为了防御灾害。 同时,日本也在和联合国及周边国家协商,推动建立全球气候难民安置基金,希望能分担接收压力。还计划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为难民寻找长期居住地。 日本作为由超过6800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位于太平洋“火环”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每年的台风,早已让灾害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极地冰盖缩减,海平面不断上升。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2006到2018年,周边海域海平面年均上升3.4毫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到2米,极端情况甚至更高。这对低洼的日本来说,意味着毁灭性后果。海平面上升1米,约2340平方公里土地会被淹没,至少410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达109万亿日元。 若上升2米,东京、大阪、横滨等大城市可能被淹没,超过200平方公里土地消失,地铁、高楼、机场等基础设施面临崩溃风险。2019年北海道一座小岛因海平面上升完全被覆盖,让日本人不得不考虑迁徙。 联合国早注意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全球人口迁移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气候难民”“环境移民”已从科幻走向现实,难民署和国际移民组织还设立了相关应急项目。 但全球能否承受如此庞大的移民潮是个问题,不同国家接纳能力差异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土地广、人口少、资源丰富,与日本外交关系不错,理论上能接收部分移民,尤其是数量较少时。 可若移民达几千万甚至更多,接收国压力巨大。以美国为例,接纳数百万或上千万日本人,需投入巨资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移民还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融入社会难度大。 邻近的中国、俄罗斯、韩国虽因地理优势可能成为潜在接收国,但政治因素增加了复杂性。韩国与日本的历史纠葛,中、俄与日本的政治关系,都让接纳过程充满困难。 接纳后,如何安置并帮助移民融入社会是最大难题。语言不通让日本移民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影响生活水平,接收国需提供语言培训和适应课程。 日本与接收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可能引发冲突,移民过于集中还会导致文化隔离,加剧社会矛盾。大规模移民还会给接收国公共财政和基础设施带来负担,可能引发当地民众不满。 日本“沉海”的假设,提醒着全世界气候变化后果严重,可能引发社会危机,改变全球人口分布,影响经济和文化。 尽管极端情况尚未发生,但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各国必须行动起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 日本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都需做好准备,共同应对可能的移民潮及挑战。若现在不解决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未来灾难可能从假设变为现实。 这不仅是日本的危机,更是全球性的,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