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对中华文明做个简单的脉络梳理仰韶文化提供了农业栗作、彩陶技术、中原人群基底,原

我对中华文明做个简单的脉络梳理

仰韶文化提供了农业栗作、彩陶技术、中原人群基底,原始氏族社会架构

红山文化提供最原始的龙图腾、玉器技术,神权信仰,向中原传播了原始崇拜图腾

齐家文化为与欧亚草原的交流站,提供砷青铜合金配方、青铜兵器铸造,向中原传播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

良渚文化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神权社会,水利工程,宫殿遗址,稻作农业,衰落后通过江淮通道,间接向龙山文化传播了稻作技术、玉器技术。

石峁文化也是与欧亚草原的交流中转站,同样进入早期国家时代,有最大的石头城,石城建造,玉器技术,为军事帝国。通过入侵陶寺,向中原传播了石城建造和玉器技术,石器武器。并与中原人群完成部分血缘交流。

陶寺(龙山文化代表)同样进入早期国家时代,有中原礼制,天文历法,城邦,粟作农业,黑陶技术。衰败后向二里头和早商提供了礼制、陶范技术,粟作农业,城邦建造技术。

石家河文化为长江中游代表文化,拥有大型城址,玉器技术,稻作技术成熟,出现了青铜合金。向中原输出了稻作技术,并提供锡青铜合金技术、青铜矿源。

三星堆文化有独特的脸谱文化、青铜神树、黄金权杖,构建了与中原不同的信仰。其青铜技术来自于中原殷墟,但有自己的创新。黄金技术、部分信仰可能来自于欧亚草原。

二里头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吸纳了陶寺的礼制、天文历法、粟作和稻作、陶范技术,接受了齐家和石家河的青铜铸造、合金技术,石峁的石器兵器、玉器技术,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独创性地将齐家青铜技术和陶寺陶范结合,形成青铜容器,出现青铜礼制。出现宫城。二 里头是中国首个将多个地域文化兼收并蓄的早期王朝。

二里岗早商将二里头的青铜容器技术进一步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郑州商城为二级宫城结构,将控制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广泛传播青铜礼制。

殷墟将青铜铸造推向高峰,出现诸多大型青铜器。出现真正意义的大型王陵,出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周原吸纳了商朝的青铜礼制,构建了分封制大一统王朝,形成了系统化的礼制《周礼》,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基本完成。

仰韶-龙山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主脉络,粟作农业-彩陶技术-黑陶技术-城邦建造

红山-石峁是欧亚草原输入线程,图腾-石器-军事技术

良渚-石家河为稻作线程,水稻-玉器-水利工程

齐家-三星堆为金属技术线程,青铜合金技术-黄金工艺。

青铜技术传播并非线性传播,西北通道(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多地传播了青铜冶炼和青铜兵器铸造技术,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传播锡青铜合金技术,最终在二里头实现了青铜合金技术与龙山的陶范技术结合而成的青铜容器、青铜礼器,青铜容器为中国本土自主创新,首创地就是二里头。

玉器技术的多元传播:良渚的玉琮、玉壁,红山的龙形佩、勾云佩,石峁的牙璋,凌家滩的玉人,共同构成了中国玉礼器体系源头,而非单向传播。

稻栗农业传播:长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的稻作,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栗作早在公元前3000年即开始交流。龙山时期即形成了稻栗混作农业。

多元地域文化,最终在二里头完成枝干合并,形成了粟作旱作/稻作,石器/青铜,神权/王权的系统。

商朝通过军事控制矿源,将青铜礼器铸造推向高峰,出现文字,开启信史时代,通过神权祭祀,重构礼制。

周朝继承夏商技术、文化,重构礼制,形成分封制王朝。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多地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集体陷入沉寂,当时气候变得干冷,大洪水频发,良渚文化受到洪水和瘟疫影响消亡,龙山文化聚落大幅度减少,陶寺地震、洪水频发而消亡(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同时期)。石峁所在的陕北干冷而南下入侵陶寺,齐家所在的西北同样干冷而南下。石家河所在的长江中游干旱而迅速衰败,“三苗大乱”。

这些文化人群最终都指向了去中原地区避难(洪水、干旱、瘟疫),二里头所在的豫西地势较高、温度适中,是当时唯一能够承载农业人口的避难所。由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河洛地区本地形成了多元文化汇聚的二里头王朝,二里头王朝一期和二期可能 是夏文明,三期和四期则可能是早商文明。

中华大地出现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本质上是自然气候、环境压力下的文明重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在于气候灾难清除了地域性文化,迫使多元技术、人群迁往中原,豫西的地理条件和矿产资源(有锡铅矿,离玉矿也很近)提供了文明重组机会。偶然性在于二里头将青铜、玉器等从宗教和战争中剥离,构建了新的等级礼制,于是出现了中华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