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这一脉,真强的可怕,刘恒、刘启、刘彻、刘询,刘据要是没有巫蛊之祸,也是一代明君,后来的汉宣帝,西汉的国力在他手上才达到巅峰!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海昏侯墓主刘贺其人;《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长安城的老百姓都记得那年开春的喜事。 汉朝皇帝刘彻登基十六年,后宫美人再多也盼不来个皇子,朝廷上下急得火烧眉毛,连街头巷尾都在嚼舌根,说这老天爷怕是存心不让皇家留后。 谁成想元朔元年的柳树刚抽芽,卫夫人屋里头就传出了婴儿啼哭。 皇帝抱着这个迟来的嫡长子,双手直打颤,比打了胜仗还激动百倍。 大臣们乌泱泱跪满殿前,道贺声震得屋梁嗡嗡响。 没两个月工夫,卫夫人戴上了凤冠,朝廷大赦天下,连牢里的囚犯都沾了光。 小婴儿有了大名叫刘据,七岁就被立为太子,成了汉朝板上钉钉的接班人。 皇帝疼儿子那是掏心掏肺。 特意选了自己当年的老师石庆当太子太傅,后来严青翟、石德这些人也都手把手教过太子读书。 等到刘据长大成人,皇帝大手一挥给他修了座博望苑,专门让他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这事儿搁在别人身上皇帝早该发火了,可对亲儿子却睁只眼闭只眼。 百姓们常见太子府的车马载着布衣百姓出入,茶馆里说书先生都夸太子性子温厚,跟皇帝打仗杀伐的脾气完全是两路人。 可宫里头的日子就像四月的天。 卫皇后年纪渐长,新进宫的妃子个个水灵。 太子和他娘夜里对坐着发愁,生怕哪天醒来就变了天。 没想到皇帝早看透他们心思,私下召见卫青将军交底:“太子的稳重性子最适合坐江山。你去告诉皇后和太子,朕这位置迟早是他的,甭整天提心吊胆。” 卫皇后听见这话臊得满脸通红,当场拔了簪子跑去请罪。 自此之后皇帝更放心了,每次出巡都把朝政丢给太子,宫里杂事全交给皇后打理。 这娘俩也真争气,判案子定规矩都挑不出错。 等皇帝回宫,他们拣要紧事汇报,皇帝连眼皮都懒得抬就点头。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最明白。 每逢皇帝带兵出征,太子的仁政就像及时雨:该减的赋税一文不收,遭灾的县份开仓放粮,揪出来的贪官当街砍头。 朝堂上那些王爷们也服气,太子待弟弟们亲厚,从没闹过争权夺位的破事。 有回皇帝在塞外跟大臣唠嗑,拍着桌子说:“现在不打仗就镇不住匈奴!可要是后世子孙都学朕打仗,非得走秦朝灭亡的老路不可!幸亏太子是安定天下的料......” 谁料到晴天霹雳在征和二年炸响了。 酷吏江充掀起了巫蛊大案,硬说太子和皇后用木头人咒皇帝早死。 老爷子那会儿怕巫术怕得要命,没查清楚就血洗长安城。 刘据在宫里急得团团转,既见不着父皇又听不到实信,最后心一横带着卫队冲出太子宫。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丞相刘屈氂带着正规军把太子府围成铁桶。 刀枪碰撞声惊得全城百姓栓门闭户,街面上流的血三天都冲不干净。 太子带着残兵逃到湖县,投宿在一户农家,没承想那家人早被官府收买了。 天蒙蒙亮时官兵踹开房门,刘据望着明晃晃的刀剑苦笑一声,反手把剑捅进了自己咽喉。 等皇帝回过味儿来,捶胸顿足也晚了。 他下令把江充那帮人千刀万剐,给太子恢复名分追封卫皇帝,陵墓就修在长安城外头。 后来换了小儿子刘弗陵接班,靠着霍光将军扶持也创下昭宣之治的太平年景。 茶铺里歇脚的老汉们常嘀咕:要是当年太子活着坐上龙椅,汉朝江山怕是另有一番气象。 太子那些惠民政策早有成效,身边还有卫青、霍去病这些能打仗的舅舅。 老百姓就盼着个不折腾的皇帝,打仗耗空了国库,徭役压弯了人腰,太子在时减过的赋税、砍过的贪官,桩桩件件都暖在百姓心窝里。 虽说卫家势大让人嘀咕,可当年武帝留的班底还在呢,周亚夫家的周建德这些老臣都在朝堂上站着。 更别提太子处理十几年朝政的能耐,哪能让人当傀儡耍? 说到底啊,太子的仁厚配上太平光景,老百姓的饭碗该比昭宣年间更瓷实些。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