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昨天,刷手机,看到麦肯锡退出中国AI市场的消息。 第一反应是意外,细想却也在情

昨天,刷手机,看到麦肯锡退出中国AI市场的消息。 第一反应是意外,细想却也在情理之中。2023年,麦肯锡、波士顿等公司在中国整体高端咨询市场的份额一度接近40%,但近两年明显收缩。数据显示,麦肯锡在高端管理咨询市场目前只有10%到15%。 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大型国企、头部民企、跨国公司和地方政府,核心优势在于战略升级,尤其是数字化转型。 现在暂停中国的生成式AI咨询,背后原因也能理解。一,地缘政治原因;另一方面是内部战略聚焦,与其资源有限,不如集中投入回报更确定的领域。 但比起这个“退出”,更值得关注的是麦肯锡七月底发布的报告《The State of AI: How Organizations Are Rewiring to Capture Value》。 这份报告调研了全球1491家企业,聚焦生成式AI的落地现状与组织变革,信息量十足。 AI普及速度惊人:2024年底,78%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环节使用AI,71%已常规化应用生成式AI,较年初上升6个百分点。 高频场景集中在营销与销售(55%)、产品开发(39%)、服务运营(30%)和软件工程(36%),这些成了AI落地的“试验田”。 可普及快,不代表价值来得快。仅17%的企业通过生成式AI实现5%以上的利润增长,80%尚未观察到对整体利润的显著影响;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用了AI”,却“没用出效果”的阶段。 问题出在哪? 麦肯锡指出,关键不在技术,而在组织。90%员工已在用AI,但深度用户仅20%;仅13%的员工认为公司是“AI领先者”;很多老板是后知后觉的,因为他们自己并不亲自用,只看汇报,自然感知不到一线的变化。 作为顶级智囊,麦肯锡也给出了几点“心法”: 一是别总想从上而下设计完美蓝图。AI迭代太快,规划容易过时,与其强行推动,不如观察一线员工如何自发用AI解决问题,把“草根创新”放大。 二是激励要到位,尤其对中层。不仅要奖励“用了AI”的人,更要奖励那些能沉淀方法、主动分享的员工,把激励变成常态文化。 三是别喊“提升效率”这种空话。要具体。比如,我们相信用AI自动生成报告,能把时间从3天缩短到2小时,准确率提升到95%以上;把假设说清楚,目标才可衡量,才不会变成一场运动式的口号。 最后是,创新要分清“有效尝试”和“颠覆火种”。不是所有试点都值得推广,识别真正能点燃全局的“大火种”,把握节奏,比盲目加速更重要。 这份报告内容很厚,我只是拎了几根主线。但整体看,它想传达:AI的窗口仍在,但红利正从“技术”转向“组织”,谁能真正完成战略、流程与文化的“重装系统”,谁才可能赢得下一程。 感兴趣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