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来到陈独秀的家乡安庆视察。突然,毛主席问工作人员:“陈独秀家还有后人吗?”得知陈独秀还有一个儿子时,毛主席的一番话,让人泪流满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3年长江安庆段,洛阳舰犁开浑浊江水。 毛泽东突然指着岸边青瓦房: "停船!" 公安部长罗瑞卿顺着指尖望去——那是百万雄师渡江的旧码头。 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气喘吁吁跑来,主席劈头问: "独秀先生后人安在?" 傅大章擦汗: "陈松年在砖厂搬砖,家徒四壁。" 毛泽东捏碎烟头: "他两个儿子为革命断头,怎让烈士遗孤吃灰?" 陈独秀的故事始于1899年安庆城。 二十岁的秀才陈庆同因反清演讲,被通缉逃往日本。 离乡夜船里,他摸出怀表壳刻字"独秀"——取自城外孤峰。 这名字后来响彻《新青年》,创刊号上他写: "国人如昏睡雄狮,吾当为惊雷!" 笔锋刺穿宣纸,墨点晕成五爪,像要撕碎旧世界。 船过黄海时,他扔了清廷赏的顶戴,铜钮扣沉海处泛起油花。 北大红楼见证风云际会。 1918年冬,图书管理员毛泽东初见陈独秀。 四十四岁的文科学长裹棉袍咳嗽,眼镜片蒙着哈气: "湖南毛生?昌济兄夸你读《宣言》有悟。" 青年毛泽东递上《体育之研究》手稿,陈独秀批注处墨迹未干,突然拍桌: "好个'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窗棂积雪震落,盖住"研究室与监狱"的演讲提纲。 散会后陈独秀送他羊皮手套: "北地风寒,莫冻了笔杆子。" 石库门的爱情浸透悲凉。 1930年上海熙华德路,五十一岁的陈独秀典当长衫换药钱。 邻居潘兰珍推开阁楼门,端来红薯粥: "先生趁热。" 她小他二十九岁,纱厂烫伤的手结满紫痂。 有夜陈独秀高烧呓语"延年乔年",潘兰珍才知他两子就义。 翌晨她当掉婚戒,换回《资本论》德文原版——那是陈独秀狱中唯一所求。 南京老虎桥监狱的探视窗,潘兰珍总带支野菊。 陈独秀伏案译《列宁传》,脚镣磨破的踝骨渗血染纸。 狱卒嘀咕"共党首脑还摆谱",他掷笔冷笑: "我研究思想,不搞暴动!" 译稿扉页题着"赠润之兄",毛泽东在延安收到时,书页夹着朵干枯野菊。 警卫员要扔,主席拦下: "留着,闻闻牢狱气。" 后来野菊标本夹进《毛泽东选集》首版,注释页批着"独秀文存"。 1942年江津小院,陈独秀弥留时指藤箱。 潘兰珍打开,整箱手稿上压着褪色红绸——是中共一大会场窗帘布。 他喘着说: "留给...后人..." 话音未落,手垂落砸翻药碗。 褐色药汁浸透《新青年》合订本,目录页"毛泽东"三字被染成血褐色。 潘兰珍葬他时,把红绸裁半幅垫棺底: "另一半我带走,黄泉路冷。" 1953年安庆码头,毛泽东对傅大章说: "给独秀同志追认烈士。" 罗瑞卿迟疑: "他1929年脱党..." 主席望长江波涛: "延年乔年流的血,抵得过十个党员!" 突然转头问: "他续弦夫人呢?" 听闻潘兰珍贫病而终,毛泽东沉默良久,签批特别抚恤金。 夕阳把签字笔投影拉长,像根穿江铁索。 陈松年领烈属证那天,在父亲坟前烧了张纸。 火光里显出毛泽东亲批字迹: "陈独秀同志功过,七三开。" 纸灰旋上独秀峰,像当年《新青年》溅落的墨点。 山风卷起灰烬时,露出未燃尽的"脱党"二字,倏忽化青烟散入云端。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揭秘陈独秀的后代 次女依靠酱油桶“漂”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