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关键时刻!俄军高层首次承认一个事实:直接采购歼 16D,俄需要尽快向中方 “老大

关键时刻!俄军高层首次承认一个事实:直接采购歼 16D,俄需要尽快向中方 “老大哥” 学习,不能再拉不下面子了!

这句话从俄罗斯国防部某高层口中说出时,莫斯科军事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要知道,自苏联时期起,俄军在电子战领域向来以 “老大哥” 自居,如今却公开承认需要向中国学习。

甚至考虑直接采购歼 16D 电子战飞机 —— 这种心态的转变,背后是乌克兰战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俄军电子战的困境,早已不是秘密。在布良斯克地区的一次突袭中,4 架苏 - 34 战斗轰炸机编队低空突防,本想对乌军阵地实施精准打击,却在距目标 30 公里处被雷达锁定。

短短 3 分钟内,两枚 “山毛榉” 导弹升空,两架苏 - 34 冒着黑烟坠毁。

事后复盘显示,这支部队出发前曾申请电子战掩护,但俄军能调动的伊尔 - 22PP 电子战飞机正在数百公里外执行任务,根本来不及支援。

这种 “有战机无掩护” 的窘境,在乌克兰战场已发生过至少 17 次。

俄军的电子战家底确实薄得惊人。目前全军专业电子战飞机仅有 3 架伊尔 - 22PP,且都是苏联时期的老古董。

其干扰频段仅能覆盖 2000 年前的雷达系统,面对乌军从西方获得的新型雷达,就像用旧钥匙开新锁。

而中国空军的歼 16D 早已形成规模,50 架的保有量相当于俄军同类装备的 17 倍。

其搭载的多频段电子吊舱,能在百公里外对雷达实施 “软压制”,甚至能模拟出数十个虚假目标,让防空系统变成 “睁眼瞎”。

更要命的是俄军电子战部队的编制缺陷。全军仅 5 个独立电子对抗营,14 个直升机电子战特遣队,且大多分散配属给陆军,与空天军的协同效率极低。

某次战役中,陆军电子战部队启动干扰设备后,竟导致己方苏 - 35 的雷达失效,这种 “友军误伤” 的闹剧,暴露了体系化作战能力的短板。

反观中国,歼 16D 与歼 - 20、歼 - 16 形成固定作战编组,电子战飞机可实时为战机提供 “电磁保护伞”,这种 “伴随干扰” 能力,正是俄军最缺的。

乌克兰战场上的现实不断敲打俄军。乌军从美国获得的 AN/TPQ-50 雷达,能快速定位俄军炮兵阵地,而俄军电子战设备对其干扰成功率不足 20%。

西方援助的 “星链” 终端,让乌军小分队能在强干扰环境下保持通讯,而俄军的反制手段至今效果寥寥。

俄空天军总参谋部的一份报告承认:“在电子对抗领域,我们已被北约甩开至少 15 年,甚至落后于中国同类装备。”

歼 16D 的优势恰恰戳中了俄军的痛点。这款基于歼 16 改进的电子战飞机,拆除了机炮以搭载更强大的电子吊舱。

最大飞行速度达 2.5 马赫,能与苏 - 35、苏 - 30SM 等俄军主力战机保持同步机动,实现 “随叫随到” 的干扰支援。

其搭载的反辐射导弹,可直接摧毁敌方雷达站,这种 “软硬兼施” 的能力,让俄军工程师眼红不已。

俄《军工信使》杂志曾测算:若俄军能装备 12 架歼 16D,乌克兰战场的战机损失率可降低 40%。

俄军内部的讨论早已从 “要不要学” 变成 “怎么学”。有人建议直接采购歼 16D,利用中国成熟的生产线快速补齐短板。

也有人主张引进技术,在苏 - 30SM 基础上改装俄版电子战飞机。

更有激进方案提出,以伊尔 - 76 为平台,借鉴歼 16D 的吊舱技术,开发大型电子战飞机。

这些讨论背后,是俄军心态的彻底转变 —— 从过去对中国装备的 “轻视”,变成如今的 “迫切需求”。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珠海航展上,歼 16D 与无人电子战飞机协同演示。

台海演习中,电子战部队成功构建 “电磁屏障”;出口巴基斯坦的 “枭龙” Block3,也集成了先进电子对抗系统。

这些实践让俄军意识到,中国的电子战技术已形成从装备到体系的完整能力,而非零散的 “技术亮点”。

俄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在《国家防御》杂志上撰文:“承认落后并不可耻,固执地端着架子才会付出更大代价。

中国用 20 年时间走完了我们 50 年的路,现在是时候放下‘老大哥’的身段,认真研究他们的经验了。” 这番话道出了不少俄军将领的心声。

目前,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的氛围正在升温。有消息称,俄军已派代表团考察歼 16D 的作战体系,双方就技术标准对接、人员培训等问题展开磋商。

虽然采购细节尚未公布,但这种 “向东看” 的趋势,标志着国际军事技术格局的新变化。

对俄军而言,采购歼 16D 或引进技术,不仅是弥补装备短板,更是一次体系化作战理念的革新。

正如俄空天军司令苏罗维金所说:“现代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谁能掌握电磁权。为了打赢,任何面子都该让位于实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