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炉火映着朱其升黝黑的脸,铁锤敲打的叮当声在1950年的湖南乡下显得格外清晰,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家家户户的土墙上都新贴了毛主席画像,朱其升每次路过堂屋,总忍不住多瞧两眼。 画像里的人眉宇间的英气,嘴角微扬的弧度,越看越像四十年前那个和他同吃一锅饭的年轻士兵,毛润之。 妻子在灶台边舀水,听见丈夫突然压低声音说:“画像上的人,我认得。” 她手里的瓢差点掉进缸里,“你莫不是打铁打昏了头?” 朱其升没辩解,只是夜里蹲在炉子旁,火星子噼啪炸响的声音里,往事像烧红的铁块一样烙在心头。 1911年的长沙城,新军营房里来了个高个子新兵,军官问他要担保人,那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摇摇头。 站在队列里的朱其升瞧见他单薄的肩膀,突然想起自己刚入伍时的窘迫,扯着嗓门喊了句:“我替他担保!” 后来他们成了同班战友,那个叫毛润之的年轻人总爱捧着报纸读,每月七块银元的饷银,除去两块伙食费,剩下的全买了书报。 新兵训练时,毛润之握枪的姿势生涩,朱其升这个老兵就手把手教他瞄准“汉阳造”。 休息时毛润之反过来教他和矿工彭友胜写字,炭灰在地上划拉出《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火光映得三个人影子老长。 朱其升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年冬天,毛润之把军毯对折,硬要和他挤着睡,说“两人焐着更暖和”。 这种战场上过命的交情,让他们三个拜了把子,毛润之喊他“其升兄”的声音,隔了四十年还在耳边响。 1952年深秋,朱其升攥着夜校老师代写的信蹲在汉口邮局门口,信封上“北京中南海”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 他没想到半个月后真收到了回信,更没想到毛主席会派人在火车站举着牌子接他,走进丰泽园那一刻,毛主席大步迎上来握住他粗糙的手:“其升兄,我们长沙一别,有四十年了吧?” 朱其升的眼泪唰地下来了,他看见书桌上摆着当年新军合影,玻璃板下压得平平整整。 那次见面后,毛主席塞给他五百万元旧币路费,朱其升回到汉口,把钞票一张张铺在油布上数了三遍,突然拍板把桥口街补伞修锅的手艺人都召集起来。 和平油布雨伞厂开张那天,他举着毛主席的回信对工友们说:“当年他教我们认字,现在我们要照他说的‘组织起来’!” 厂子红火起来后,他特意带着全体工人的合影再赴北京。照片里穿着新工装的老师傅们,脸上全是光亮。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缘分藏着中国革命最生动的注脚,当毛主席在书房倾听老战友讲述民间疾苦时,当朱其升把领袖赠送的钢笔别在合作社账本上时,那些关于“人民”的宏大叙事,突然变得像铁匠铺里的炉火一样可触可感。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般奇妙,1911年那个需要铁匠担保才能入伍的年轻人,四十年后握着老战友的手,谈的依然是“群众的想法和要求”。 官方信源: 《毛主席与铁匠朱其升的往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湖北党史——领袖与人民——毛泽东与老百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