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这是要“翻脸”了吗?把铜矿卖给了不缺铜的加拿大,把石油开采权转头卖给美国,甚至对我国的武器指指点点。看来不是东大拿捏巴铁了,而是他们想要拿捏东大了。 先看铜矿交易。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的雷克迪克铜金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矿藏之一,保守估计铜矿储量2121万吨,金矿1168吨,预计收益高达740亿美元。这么大的项目最终花落加拿大巴里克公司,很多人觉得意外,但背后其实有深层原因。 加拿大企业开出的条件确实诱人:首期投资40亿美元,用巴基斯坦卢比结算,还承诺建两座精炼厂,帮助巴方把资源卖到欧洲市场。这对长期受外汇短缺困扰的巴基斯坦来说太重要了。 要知道,巴基斯坦2023-2024财年进口油气花了169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1%,外汇储备常年吃紧。加拿大的投资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还能开辟新的出口渠道,缓解经济压力。 再看石油开采权的问题。美国企业获得的合作项目同样附带了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合建一条输油管道直通阿拉伯海沿岸港口。巴基斯坦每年花在进口石油上的外汇占大头,这条管道一旦建成,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提升原油炼化产能,甚至有望实现部分能源出口。 这种合作本质上是商业利益驱动,而非政治站队。美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加上巴基斯坦急需解决能源困局,促成了这笔交易。 至于对中国武器的批评,更多是印度媒体和网友的酸言酸语。印度媒体曾炒作中国出口的直升机质量差,但巴基斯坦官方从未有过类似表态。 相反,巴基斯坦国防部长明确表示,巴方大部分武器来自中国,实战效果非常好,未来还计划采购歼-35战斗机、空警-500预警机等更先进的装备。从枭龙战斗机到054A导弹护卫舰,中国武器在巴基斯坦军队中的占比接近一半,这种深度合作不可能因为个别不实言论而动摇。 巴基斯坦的这些举动,本质上是在经济压力下寻求多元化合作的务实选择。近年来,巴基斯坦面临严重的外汇短缺、债务高企等问题,2023年通胀率一度飙升,外汇储备甚至不足以支付三个月的进口账单。 在这种情况下,吸引更多外资、拓展国际市场是生存之道。加拿大和美国的投资虽然来自西方,但项目本身是公开招标的结果,巴基斯坦基于商业利益做出选择,无可厚非。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大国,需要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巴基斯坦既不想放弃与中国的传统友谊,也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获取更多资源。 这种“多面开花”的策略并非对华政策的根本转变,而是一种战略对冲。比如,巴基斯坦在与美国合作开发石油的同时,仍在推进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中国援建的核电站已解决其1/3的用电缺口,瓜达尔港的运营也在稳步推进。 夏巴兹在就职后立即前往瓜达尔港,强调中巴经济走廊是“改变国运”的项目;扎尔达里则多次表示,巴中友谊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基石。这种政治共识确保了对华政策的连续性。 更深层次看,巴基斯坦的选择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普遍困境。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巴基斯坦需要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对外合作策略。 与加拿大、美国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获取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而不是牺牲与中国的关系。正如白俄罗斯媒体评论的那样,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国家外交的指南针。 当然,中巴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在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引发了土地征用、环境影响等争议,个别势力甚至借此制造事端。 但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双方正在通过协商逐步解决。从整体上看,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根基依然稳固。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涵盖能源、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直接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是任何外部因素都无法撼动的。 巴基斯坦的一系列举动,更多是经济理性的选择,而非政治立场的转向。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固守一成不变的外交政策。 巴基斯坦在维护与中国传统友谊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既是应对经济压力的务实之举,也是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平衡的必然选择。这种调整不仅不会损害中巴关系,反而可能为双方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白俄罗斯媒体所说,国家间的友谊不是靠口号维系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利益联结。只要中巴合作继续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这种“巴铁”情谊就会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