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陆湖之一。 这里的水呈弱碱性,pH值高达9.3,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在此都难以生存,唯有一种鱼,顽强地适应了这种极端环境,这便是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 它是青海湖的“土著”,也是地球上唯一能在如此高盐高碱环境下大量繁殖的鲤科鱼类。 为了适应湖水,湟鱼进化出特殊的腮腺和排盐机制,使得它们体内的盐分远高于普通鱼类。 也正因如此,它的肉质变得格外粗糙,腥味浓重,普通做法根本无法掩盖那种刺鼻的味道。 “小时候吃过一次,饿得不行了。鱼肉柴得像木头,还拉了两天肚子。”老渔民摆摆手,“谁还敢吃第二次?” 事实上,湟鱼十年才能长一斤,繁殖周期极慢,体内还常带寄生虫。 饥荒年代,青海人曾经不得不依靠它果腹,但那是迫不得已的生存挣扎。在食物丰富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将它留在水中,而不是端上餐桌。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不吃湟鱼,在青海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仰。 青海湖被藏族人民称为“措温布”,意为“圣湖”。它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 湖边的水葬习俗,使得湖水成为灵魂归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湖里的鱼被视为通灵之物,是祖先的化身,吃它,不仅是亵渎自然,还会被视为冒犯亡灵。 而在湖东的回族聚落中,基于伊斯兰教“食鱼须见鳞”的教义,湟鱼无鳞的外表又被列入禁忌之列。 于是,不论是藏传佛教的敬畏,还是伊斯兰文化的规避,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不食湟鱼,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湖里有神灵,鱼是它的孩子。吃了它,夜里会梦见哭泣的祖先。或许正是这份敬畏,让湟鱼得以在青藏高原的千年生息中,始终存续。 但湟鱼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象征。它是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基石。 每条湟鱼一年能吞食约18公斤浮游藻类,这意味着它不仅填补了食物链的中层,更承担了净化水质的重要职责。 数据表明,青海湖目前水体能见度高达八米以上,远高于多数淡水湖泊,湟鱼功不可没。 同时,它的鱼卵和幼鱼为大量候鸟提供食物。斑头雁、鸬鹚、渔鸥等每年在此繁殖栖息,形成壮观的鸟类迁徙景观。 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湟鱼数量每提升1万吨,湖区鸟类数量就随之增长约5万只。青海湖因此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但是历史曾给过湟鱼沉重一击。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席卷全国,青海湖成为不少人赖以生存的“鱼仓”。 那几年,湟鱼被大肆捕捞,从原本的300万吨锐减到不足2500吨,几近灭绝。到2002年,濒危的标签已贴上了它的名字,生存的边缘触手可及。 从2003年起,青海省启动了“封湖育鱼”工程。人工育苗、芯片追踪、生态过鱼通道等一项项措施陆续上马。 科研人员设计了阶梯式通道,每一级长度是湟鱼体长1.5倍,以保证它们顺利溯流而上产卵。 2024年官方数据显示,湟鱼已恢复至12.03万吨,虽然仍未达历史峰值的三分之一,但已初显生机,青海湖的鸟类也随之回归,生态链逐步重建。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非法捕捞并未完全杜绝。2023年刚察县查获一起深夜电捕鱼案,涉案鱼类超过1吨。 为此,当地政府动用无人机巡航、红外摄像头布控,执行“零点行动”,试图堵住所有漏洞。 但法律手段终归是外在规制,真正有效的保护,还要靠内在的文化力量。人们不吃湟鱼,不是因为不懂得利用资源,而是懂得它的不可替代。 湟鱼不是经济财产,而是生态信用,是整个高原生命系统的钥匙。一旦失去,青海湖将不再清澈,候鸟将不再回归,湿地将走向枯竭。 回望这段历史,从饥荒时的滥捕到今日的敬畏守护,湟鱼的命运其实映照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在物质匮乏时,我们为生存而取,当生活丰裕时,开始学会敬畏与守护。或许未来某一天,湟鱼的数量将恢复到理想水平。 也许那时,是否食用已不再是焦点,而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比如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科研合作等。 信息来源: 《12.03万吨!青海湖里的湟鱼有这么多!》——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