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换了蔡赖却乱成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马英九在集会上的愤怒质问,本质是一场「装睡者」的自我困惑。他或许真的不明白,为何自己精心设计的「三不」政策会成为两岸关系的定时炸弹。 所谓「不统」,直白点说就是拒绝统一,这从他任内拒绝推动任何实质性统一步骤就能看出。他的副手吴敦义曾公开宣称「要统就回对岸住」,这种言论背后是国民党高层对统一的集体排斥。「不独」更是掩耳盗铃 —— 民进党不敢触碰法理台独,马英九就用空洞承诺换取大陆让利。至于「不武」,本质是要求大陆单方面放弃武力选项,这种「以空换实」的算计,连美国智库都评价为「精明过头的政治赌博」。 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是给台独势力留下生长空间。马英九执政期间,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台独教科书未被纠正,甚至任命台联党前「立委」赖幸媛主管陆委会。这种妥协纵容,让「去中国化」教育持续毒害台湾青年,为后来民进党上台埋下伏笔。正如马英九父亲马鹤凌遗训「化独渐统」所揭示的,他的不作为等于变相助长台独气焰。 蔡英文、赖清德的上台,彻底撕下了「三不」的伪善面具。蔡英文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互不隶属」,这种「隐性台独」直接导致两岸制度化协商停摆。赖清德更以「台独金孙」自居,2025 年抛出的「17 条」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甚至在金门叫嚣「冲突前线」。这时候再看马英九的愤怒,更像一场迟来的自我辩解 —— 他当年用「不统」喂养的台独幼苗,如今已长成要掀翻两岸和平的参天大树。 更关键的是,「三不」政策让台湾在两岸博弈中彻底失去了主动权。马英九任内,大陆对台让利高达 1.2 万亿元新台币,光是 ECFA 早收清单就覆盖 800 多项产品。但这种单方面让利被他包装成「外交成果」,却从不向台湾民众说明:这些好处的前提是「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当蔡英文切断这个基础,大陆暂停 ECFA 早收待遇、限制台湾农产品输入时,台湾农民才恍然大悟 —— 原来马英九时代的「好日子」,是建立在回避核心问题的沙滩上。 台湾内部的认知混乱,更是「三不」政策种下的恶果。马英九任内既不敢讲「两岸同属一中」,又反对「台湾独立」,这种模糊表态让台湾民众陷入认知分裂。2016 年台湾大学的民调显示,18-24 岁青年中,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从 2008 年的 42% 暴跌至 19%。这种认同危机,直接让民进党「台湾是主权国家」的谎言有了市场。赖清德 2024 年竞选时能拿到 780 万票,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马英九时期培养出的「天然独」选民。 说到底,马英九的「三不」不是什么和平药方,而是逃避现实的遮羞布。他以为不触碰统独就能维持现状,却没算到台独势力从不会满足于「维持」。陈水扁搞「去中国化」,马英九不制止;蔡英文废「课纲微调」,马英九只敢在 Facebook 发文批评;赖清德推动「两岸贸易审查法案」,马英九还在说「当年我们签的协议最公平」。这种步步退让,本质是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推给大陆,自己躲在「和平使者」的光环里装糊涂。 现在台海局势紧张,导弹飞越台湾岛、战机常态化巡航成了常态,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从马英九拒绝修改台独教科书,到蔡英文关闭两岸沟通管道,再到赖清德勾结外部势力搞「联合军演」,每一步都踩着「三不」政策挖下的坑。马英九现在挥舞拳头质问别人,不如问问自己:当年要是敢明确反对台独、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今天的台海会是这副模样吗? 两岸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维持现状」就能糊弄过去的。要么走向统一,要么滑向分裂,中间没有模糊地带。马英九的「三不」看似聪明,实则是把难题留给后人,这种政治短视,才是让台海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