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张震请张爱萍吃饭,得知许世友也来,张爱萍:是时候做个了结
1960年那会儿,张震在南京军区当司令员,张爱萍过来视察工作,本来就是老战友见面,简单吃顿饭的事儿,结果张震多加了个客人,就是许世友。这事儿一出,张爱萍那边就觉得,该把旧账算算清楚了。不是啥新鲜事儿,早几年在华东军区的时候,两人就因为打仗的方案闹过别扭,那矛盾没及时解开,就这么拖着。
大陈岛那场战役,其实是1955年的事儿,更确切地说是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列岛的战斗。张爱萍当时是华东军区参谋长,负责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协调,许世友是副司令员,管着部队的实际指挥。陈毅司令员那时候兼着上海市长,军区的事儿大多交给这两个人打理。战役的起因是国民党军队盘踞在浙江沿海的岛屿上,大陈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战略位置重要,守军有几千人,还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解放军要解放这些岛屿,得考虑海战的不利条件,因为部队多是陆军出身,海空军配合经验少。方案讨论会上,大家意见不统一,有人主张直捣大陈岛,觉得那样能一举震慑敌人,其他小岛自然不攻自破。许世友就持这个观点,他打仗风格一向猛,喜欢集中火力猛冲,相信这样能显示决心,减少整体伤亡。
张爱萍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先打一江山岛更稳当,一江山岛是外围,防御弱些,攻下来后大陈岛就没了屏障,国民党守军很可能自己撤退。这样做,部队损失小,海战风险低,毕竟解放军海空军力量那时还处在发展阶段。会议上,大多数人支持张爱萍的方案,因为它更注重实际条件,避免盲目冒进。许世友不乐意了,他当场发火,冲着参谋处的人骂,说他们胆小怕事,虽然没直指张爱萍,但谁都听得出那是冲着方案去的。这事儿就这么结下梁子,两人从合作愉快变成有点疙瘩。战役最终按张爱萍的计划进行,1月18日打响,空军先轰炸,海军舰艇掩护,陆军部队登陆一江山岛,经过两天激战,岛上国民党军全军覆没,大陈岛的守军一看势头不对,在美国舰队的帮助下,带着岛上居民撤到台湾去了。这仗打得漂亮,解放了沿海岛屿,但许世友心里那股气没消。
许世友这个人,出身农民,早年参加革命,红军时期就以勇猛闻名,长征时带队冲锋陷阵,抗战时在山东打游击,解放战争中指挥部队打了不少硬仗。1955年授衔时是上将,性格直来直去,爱喝酒,部队里人称“许老虎”。他跟张爱萍的分歧,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打仗风格不同,许世友更偏向大胆进攻,张爱萍则讲究科学谋划。张爱萍呢,安徽人,年轻时投身革命,新四军时期就干情报和参谋工作,精通军事理论,1955年也是上将,后来还管过国防科技。两人本是战友,但那次方案之争后,合作就有点别扭,许世友甚至向上级反映过,说张爱萍骄傲,不好合作。中央一看这情况,就把张爱萍调走了,去了海军任职,避免矛盾升级。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到了1960年。张爱萍升了副总参谋长,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那年头国防科技正起步,他忙着导弹和原子弹的事儿,来南京军区视察,行程排得满满的。张震听说老战友来了,非要留他吃饭。张震也是老资格,红军出身,长征时当过团长,解放战争中在华东野战军干过副司令员,1959年调到南京军区当司令员。他跟两人关系都好,知道当年那事儿还没彻底了结,就想借这个机会撮合一下。饭局安排得巧妙,张震先不露声色,只说有个人要来,对张爱萍在南京的工作有帮助。张爱萍一听,就猜到可能是许世友,因为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在这儿任职。他没推辞,觉得拖了这么久,该面对面说清楚了。
这顿饭吃下来,两人多年的隔阂就这么化解了。许世友主动端杯子,说过去的事儿一笔勾销,张爱萍也同意。大家都是老同志,革命这么多年,哪能为点战术分歧记恨一辈子。事儿了结后,三人关系正常了,后来在工作中也没再起波澜。张震这人办事稳当,早年参加秋收起义,跟毛主席走过井冈山,抗战时在延安教书,授衔时是大将。他撮合这事儿,体现了老干部的作风,注重团结,避免小矛盾影响大局。那时候军队建设正值关键期,国防现代化起步,大家得齐心协力。
回想起来,这段故事挺有内涵的。军史上类似的分歧不少,但能这么平和解决的,不多见。许世友后来继续在南京军区干,管着部队训练和战备,作风硬朗,士兵们服他。张爱萍则转战国防科技领域,领导了两弹一星工程,那是中国国防的里程碑。他俩的分歧,本质上是不同军事思想的碰撞,许世友代表了传统勇猛作风,张爱萍体现了现代科学指挥。时代在变,打仗不再是单纯靠勇敢,得结合科技和情报。1960年这顿饭,不光化解了个人芥蒂,还反映出军队内部的团结精神,那年头大家忙着建设新中国,哪有时间纠缠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