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给他发报,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给他发报,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他,但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了!

主要信源:(岳阳网——抗日救亡 满门忠烈;钟启河——《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湘潭》)

1939年9月的湘北战场上,日本军队气势汹汹扑向中国军队防线。

担任防守任务的195师师长覃异之发现战局不妙,大部队面临着被敌人合围的危险。

这位黄埔军校出身的指挥官深知,现在需要有人去完成一项几乎必死的任务。

带领小部队断后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转移。

在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覃异之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最后停留在史恩华身上。

这位三营营长不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八期,更是他的老部下,从连长一路被提拔上来的得力干将。

更让人心头发紧的是,史恩华的亲哥哥史恩荣,就在一年前的台儿庄战役中壮烈牺牲了。

当覃异之说明需要有人死守笔架山阻击日军的任务后,史恩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千斤重担。

他立刻整编全营五百多名战士,连夜急行军赶往湖北境内的笔架山阵地。

官兵们都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史恩华刚结婚三天就接到战斗任务,连和妻子好好道别的时间都没有。

9月20日清晨,日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向笔架山。

史恩华指挥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痛击敌人。

日军前锋部队在突如其来的火力下乱了阵脚。

但日军指挥官很快调整部署,调来飞机和重炮对山头进行狂轰滥炸。

整个山头瞬间成为火海,阵地上的工事被炸得支离破碎。

史恩华带领战士们坚守不退。

弹药打光了就拼刺刀,阵地上随处可见惨烈的肉搏战。

在敌人炮火覆盖下,三营伤亡人数直线上升,战斗持续到第三天,山头上的枪声明显稀疏下来。

在河对岸指挥所里,覃异之通过望远镜看到阵地上不断腾起的硝烟,急得来回踱步。

当得知右翼阵地已经失守的消息,他猛地抓起电话接通三营。

电话那头的接线兵声音嘶哑,说阵地上活着的人已经不多了。

覃异之下达死命令要求三营立即撤退到南岸。

可当电话转到史恩华手中时,这位营长语气异常平静。

他报告日军已经完成合围,现在撤离已经来不及,反而可能拖累接应部队。

在最后通话里,史恩华只请师长替他给新婚妻子捎句话。

天亮时分,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总攻。

史恩华左胸中弹倒地前,还死死扣着机枪扳机。

到太阳落山时,笔架山上最后一名中国士兵倒下。

三营从营长到士兵全部阵亡,整整五百多人没留下一个活口。

当地百姓后来回忆,那几天山头方向传来的枪炮声就没停歇过。

战斗结束后,日军奈良少将执意要查看是什么部队给他们造成如此大伤亡。

当他登上笔架山,被满目惨状所震撼。

残缺的肢体遍布山野,断裂的武器散落各处。

奈良脱帽肃立良久,随后召集当地百姓收殓遗体。

赶来收尸的百姓们看到满地都是穿着灰布军装的年轻身体,个个跪地痛哭不止。

第二年清明,52军派人到笔架山修建烈士墓园和纪念碑。

覃异之亲笔在石碑上题刻"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战绩长存"十四个大字。

可惜后来在战乱中墓地碑刻尽毁,直到2013年,史恩华才被正式追认为抗日烈士。

那些长眠山岭的年轻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实实在在地阻断了日军推进步伐。

195师主力成功摆脱包围圈重新集结,为后续战役保留下了宝贵力量。

战后国民政府战报显示,此役日军伤亡近千人,超出所有指挥官预期。

今天在笔架山草木葱茏的山坡上,当年炸开的弹坑早已被青草覆盖。

但是当地老人给孩子讲古时,还会说到那年秋天满山遍野的英雄血。

每逢清明时节,总会有附近村民悄悄上山,在当年阵地前插上几炷清香。

当年覃异之师长派人立的石碑残片后来被发现收藏在岳麓山抗战纪念馆,碑文字迹斑驳,却仍然清晰可见"千秋不朽"四个大字。

据《湖南抗战实录》记载,福临铺战役后日军攻势受挫三个月之久,史恩华营的浴血奋战在长沙会战整体战略中具有转折意义。

时间抹平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事情永远会留下来。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