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8月4日)报道:“美国对转运商品加征40%关税,中国将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也是最为不满的国家。特朗普政府试图限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此前中国通过绕道其他国家避开关税。新措施未直接提及中国,但分析认为这势必波及中美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 从政策内容来看,美国此次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是打击通过第三国转运以规避关税的行为。根据白宫发布的行政令,若商品在第三国仅进行简单加工或组装,未达到足够的增值率,仍被视为“转运商品”,需缴纳40%的高额关税。 例如,中国企业若将零部件运至越南进行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若越南当地增值部分不足,就可能触发这一关税条款。这一规则的关键在于原产地认定标准,美国试图通过严格的成分比例和加工工序要求,堵上中国企业利用第三国中转避税的路径。 美国此举的动机与特朗普政府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逻辑一脉相承。自2018年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已对约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中国通过调整供应链布局,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国,以规避高额关税。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中,约30%的商品是通过第三国转运完成的。美国此次加征关税,正是为了遏制这种供应链调整,迫使中国企业要么承受更高的关税成本,要么将生产线迁回国内或转移至美国盟友国家。 对中国而言,这一政策的影响尤为显著。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机电、纺织、电子产品等领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据测算,此次加征关税可能影响中国约80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涉及数百万就业岗位。 许多中小企业可能因成本上升而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大型企业则需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例如,一些原本在越南设厂的中国纺织企业,可能因关税增加而将生产线转移至柬埔寨或孟加拉国,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迁移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在应对措施上,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坚决维护自身利益。一方面,商务部正在评估该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具体影响,并可能采取反制措施,如对美国农产品或汽车加征关税;另一方面,中国正通过法律途径,联合其他受影响国家在WTO框架内申诉。 然而,由于美国此前已削弱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力,这一途径的实际效果可能有限。此外,中国还在加快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内需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美贸易谈判也因此次关税调整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双方在7月底刚刚达成协议,将部分关税暂停期延长至11月,但美国此次单方面加征关税的行为,无疑破坏了谈判的互信基础。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可能将这一政策作为谈判筹码,要求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做出更大让步。然而,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坚定,双方短期内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较低。更有可能的是,双方将在摩擦与对话并存的状态下,继续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全球产业链格局也因这一政策加速重构。许多跨国企业为规避关税,正重新规划供应链布局。越南、墨西哥等国成为新的投资热点,2025年上半年越南吸引外资同比增长32.6%,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企业。 然而,这种转移并非一帆风顺。越南的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产业配套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承接大规模产能转移。墨西哥虽然靠近美国市场,但当地的物流成本和能源价格较高,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压力。 此外,供应链的分散化还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美国此次关税调整可能使全球贸易额减少0.8%,拖累世界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普遍表示担忧。在世界贸易组织近期召开的会议上,欧盟、加拿大、巴西等46个成员联合发声,谴责美国违反多边贸易规则,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但美国对此置若罔闻,继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际经贸秩序,也削弱了美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许多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从长期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成本优势上,更在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即使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仍需依赖中国供应。 美国对转运商品加征40%关税的政策,是其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又一体现。尽管这一政策短期内会给中国带来压力,但从长远看,它无法阻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 相反,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正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这将最终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博弈中,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