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下去。 美国专家这话听着挺唬人,但真要较真起来,更像是给自己壮胆的空话。所谓 “制裁一来 C919 就得停摆”,压根没看清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攒下的家底。中美在航空领域的这轮角力,谁先扛不住还真不好说。 今年四月初,美国突然对中国航空相关产品加征 145% 的关税,算盘打得噼啪响,想靠这招拿捏中国市场。没想到中国航空部门反应迅速,当月中旬就通知国内航企,暂时停止接收波音飞机和零部件。 这步反制直打七寸,要知道中国市场长期占波音全球订单的近五分之一,突然没了这个大客户,波音股价当天就跳水 3.7%,公司高管连夜给美国政府发函诉苦。 特朗普政府虽然急着挽回面子,不到一天就宣布把关税提到 245%,可数字看着挺吓人没用,他们的实际操作实在是漏洞百出。美国航空企业可是立马就找门路绕道出口,有人想要通过第三国转口,有人提议拆分零部件申报,生怕真丢了中国市场。这种 “狠话放出去却收不住场” 的操作,反倒暴露了美国的底气不足,成了国际航空圈的笑谈。 而他们说中国国产大飞机离了进口就造不下去,更是对 C919 研发历程的无知。这款飞机从 2007 年立项到 2022 年取证,光核心技术攻关就持续了十五年。 机身结构国产化率超过 60%,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发,就连最核心的航电综合处理平台,都是中国商飞联合国内企业全新开发的。这些技术积累不是凭空来的,是上百家科研单位、数千名工程师一点点啃出来的硬骨头。 中国航空业选购多国设备,本质是全球化分工的正常选择。就像 C919 选用的部分航电组件和起落架,初期采购成熟产品是为了加快取证进度、降低运营风险。 但这绝不意味着咱们没有替代方案,国内企业早就启动了备份技术研发。比如某航空工业集团的国产航电系统,已经在 ARJ21 支线飞机上验证多年,性能指标完全能满足 C919 需求,随时可以切换供应。 美国要是真敢搞全面制裁,受影响更大的恐怕是他们自己的航空产业链。波音在华有 16 家一级供应商,涉及机身部件、内饰系统等关键环节,这些企业雇佣着超过 2 万名美国工人。 去年波音公布的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其民用航空业务 18% 的营收,要是彻底失去这块市场,波音的全球供应链体系都得重构,至少要花 3 到 5 年才能找到替代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内航空市场的需求摆在这儿。民航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恢复到疫情前的 123%,未来十年预计需要新增 4000 架客机。这么大的市场缺口,C919 和 ARJ21未来二三十年的产能都不够吃。 就算只飞国内航线,C919 的运营收益也足够支撑持续研发,去年东航接收的首架 C919,单架飞机日均营收已经超过 50 万元,回本周期比预期缩短了两年。 所以说,美国专家可能忘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从来不怕倒逼。当年芯片领域被卡脖子,反而催生出国产芯片产能三年增长 200% 的奇迹。 航空工业也是如此,C919 的国产航电系统、复合材料机身,都是在外部技术限制下突破的。现在美国要是加码制裁,只会让中国航空产业链的国产化速度更快,这两年国产大涵道比发动机的试验进度明显加快,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底,中美航空领域的较量,拼的是谁的市场根基更稳、技术储备更足。美国想靠制裁逼中国让步,怕是打错了算盘。真到那时候,着急的就不只是波音高管,还有美国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航空配套企业了。这场角力里,谁先眨眼,看看双方产业链的抗压能力就一目了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