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提问:“到底怎样才能让中国低头?”哈佛教授查普曼的回答警醒了14亿中国人:“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因为中国人有一个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征,这个民族特征让他们屹立至今!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点明了一个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可能一直没弄明白的核心。他们持续攻击的,和中国人真正赖以生存的,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事物。 美国的策略非常清晰,也确实很凶狠。他们发起贸易战,试图打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支柱。 他们推出芯片法案,直接指向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想切断中国产业升级的动力源。他们还联合盟友收紧技术出口,禁运光刻机,就是想让中国在半导体这个关键领域彻底停滞。 这些手段环环相扣,目标就是摧毁一个国家赖以运转的硬件基础。从纸面上看,任何国家在这样全面持续的重压之下,都可能会承受不住,甚至发生系统性的问题。 美国人相信,只要压力足够大,时间足够久,再坚固的实体也会崩塌。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人攻击的这个实体,更像一个有生命的组织。每一次外部打击,非但没有造成预想的崩溃,反而激活了它一套深藏在文化基因里的应激反应。 当洪水滔天时,西方的故事是听从神的旨意,造一艘船躲避。而中国人的故事是,一个叫大禹的人带领民众,花了十三年,硬是把洪水治理好了。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挡路,愚公的想法不是搬家,而是带着子孙后代把山移走。 这些流传久远的故事,塑造了这个民族面对绝境时的基本反应。他们不倾向于祈祷或等待救赎,而是相信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后来被孔子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被两千多年前的农民陈胜喊成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套思维模式在近代被反复激活。从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他们几乎输掉了一切,但那种不信邪的劲头从未中断。 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时,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可以忽略不计。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双重封锁,他们勒紧裤腰带,硬是在戈壁滩上搞出了“两弹一星”。 所以,当今天的美国试图用技术封锁来迫使中国屈服时,它触发的不是恐慌与妥协,而是一种历史性的集体反应。 你越是封锁什么,那个领域就越会成为整个国家不计成本也要攻克的目标。这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美国的打压,实际上促成了一场中国的全国总动员。 他们想扼杀华为,结果每一次华为的新品发布,都引发了巨大的国民关注和支持,这种支持早已超越了消费行为本身。 他们想拿新疆棉花做文章,结果国内品牌的设计师们把“国潮”元素发扬光大,产品销量大幅提升。 哈佛商学院曾研究过中国的精准扶贫,认为那是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运作的结果。 汶川地震时,救援力量能在几小时内抵达震中。新冠疫情爆发,千万人口的城市可以令行禁止,社区工作者能把物资精准送到家家户户。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和美国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在美国,一个戴口罩的简单问题,就能造成长期的社会对立。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比如奥巴马时期的TPP,会因为总统换届而被全盘推翻。这种政策的摇摆和内部消耗,使它很难像中国那样,为了一个长远目标持续投入几十年。 而中国恰恰擅长这种长距离的战略投入。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他的书里就强调过中国的战略耐心。 当美国人关注下个季度的财报和四年一次的选举时,中国人规划的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目标。无论是芯片自主还是能源转型,都是以“代”为时间单位推进的宏大工程,不受短期利益的左右。 正是这种文化内核、社会模式和国家战略的结合,导致了美国遏制策略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效果。每一项旨在削弱中国的举措,最终都变成了中国自我强化的动力。 所以说,美国为什么赢不了?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美国越是用力从外部施压,中国内部的凝聚力和自我革新的动力就越强。 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力量! (来源:“究竟怎样才能击败中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直言: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2025-07-03 中国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