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博时空
作者宋燕这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11个政权(包括鲜卑化汉人政权北齐),实现统治的时期达200多年(如果算上吐谷浑就达到300多年),今天中国北方相当多的人身体里都流着这个民族的血。过去它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的热度却越来越高,它就是鲜卑族。
这个曾经少有人知的民族政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其中包括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娄睿墓、司马金龙墓、磁县北朝墓群……这些越来越受欢迎的文物古迹,正在把鲜卑人建立的北朝推上今天的顶流。
天津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就正好契合了这股风潮。
尤其是,这个展汇聚了收藏北朝文物较多的8个省(自治区)14家文博单位的文物,涉及了龙兴寺造像、北魏壁画、北魏随葬俑和镇墓兽等多个类别,展陈布置不仅梳理了鲜卑人主动融入中原文明的历史过程,在文物选择上更注重文物的“颜值”,因此是一场既长知识,又好看的展览。
现在咱们先来着重推荐一下“好看的”文物。
这两个出土于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的风帽俑是这次展览当之无愧的明星。它们应该是墓主出行仪仗队的侍卫或仪卫。
司马金龙是北魏琅琊王,是依附于北魏的东晋宗室后裔,他死于太和八年(484年),那时北魏尚未迁都,都城还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数量之庞大在同时期极为罕见。还原出了当时军队的气势,称得上“微缩版的兵马俑”。从这两个俑穿的衣服可见,平城时期的北魏汉化还不明显,他们穿的衣服是明显的鲜卑服饰。
展览上整块借来了好几处壁画,比如这幅山西大同云波路壁画墓发掘出土的侍从图。图中共分上中下三排人物,上排为九位拱手直立的女子,女子后为一座房和三位男子;中排为两位跪姿男子,身旁有一把长颈壶,身后为十二位直立成一排的男子,后六匹骏马、两辆车,车尾为一男子和一座毡房;下排为八位女子呈一排拱手直立状,其后为较小的七位女子,中间夹杂一只牛,尾部上方为五只牛,还有两面类似旌旗的物品。这幅图画的应该是墓主夫妇郊外出行宴食场面,色彩鲜艳,人物整齐生动,栩栩如生。
云波路墓葬群挖出了29座北魏时期的墓葬,推断部分为贵族墓,墓葬中除了壁画外,还出土了很多陶车、陶毡帐、陶俑。带壁画的这座墓是2019年发掘的,除了展出的这幅外,还有一幅更大的有墓主夫妇画面的。
这尊不完整的彩绘陶女佣头笑靥如花,她的妆容非常值得留意。她面部涂白,施面靥与斜红两种妆容。面靥,又称“妆靥”,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处或眉心点搽一定形状或花纹的面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见圆形;斜红则是指在两鬓或两侧太阳穴附近各画一弯月形图案的妆容。北朝时刚刚兴起的这种装扮,在后来成为盛唐的潮流。这个俑头出土于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
这件彩绘陶饲鸟童俑是天津博物馆的旧藏,来自于北魏。表情和动作非常生动,衣袖仿佛被风吹起,而鸟也似乎马上振翅欲飞的样子。女童的衣服已经是汉式的大袖,不过领口还是胡式的翻领。
偃师博物馆的这件彩绘陶骆驼,泥质灰陶,驼身、驼架分别模制,组合而成。昂首,前腿跪地,后腿直立,作起卧状,背负鞍垫、水壶等物,造型生动逼真。在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使骆驼这一带有典型西域文化特色的动物进入到墓葬壁画和随葬动物俑群中。
天津博物馆这件鎏金铜骆驼也很可爱,只是没有太多详细介绍,不知道背景。
这是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入葬的贾宝墓出土的鎏金铅铺首衔环,由铅锡铸制,表面满贴金箔,部分脱落。铺首主图案为兽面,双角内饰忍冬花纹,流露出西域特征,这是因为墓主贾宝是西凉移民。兽面双目眼底施白彩,眼瞳外圈施红彩,内圈填黑彩,正中各有一红点。制作非常精美。贾宝墓是2021年才发掘的,能在这次展览上看到,也算相当update了。
(北齐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
(北齐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
没有龙兴寺造像的北朝文物展一定是不完美的。1996年在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发现的500多尊北朝时期的造像,展现了东魏-北齐时期的巅峰水平,其水准之高,被称为“改写了东亚艺术史”。这次展览上展出了三尊龙兴寺造像,作为整个展览的压轴。
浏览完好看的文物,还有一批“重要”文物值得大家留意。为什么说重要呢?它们都出土于有名有姓、史书有载的历史人物墓葬,它们的出土除了可以让大家领略北朝生活方式外,更用实物验证了史料的记载,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比如这个宇文觉墓志,志石正方形,划细线方格,阴刻正书4行,满行5字,共计15宇,志文如下:周故略阳宇文觉墓二年十月壬申。宇文觉,即北周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泰嫡长子、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成为宇文泰的指定继承人,当年十二月封周公,周元年(557年)春正月即天王位,当年九月在反对宇文护专权斗争中失败被囚禁,降为略阳公,次月被杀,随即其庶长兄宇文毓(yu)即位,是为北周明帝。政治斗争失败被褫夺身份导致宇文觉并非以北周皇帝的身份下葬,其墓葬规模甚至略小于同时期的开国郡公。
下面这件彩绘陶扶剑俑看起来普通,但它出土于元邵墓。墓主元邵,清河王元怿之子,封常山王,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死于“河阴之役”。此俑头戴小冠,身着交领右衽宽袖长袍,外罩裲裆,腰束带,双手扶剑,属于墓主的仪卫,反映着北朝时期的禁卫武官制度。此俑所着服饰与北魏平城时代陶俑完全不同,正是孝文帝“改易服饰”这一汉化措施的真实体现。而河阴之役,又称河阴之变,正是北魏汉化后反汉化的权臣进行的一次反扑,在这次事变中,权臣尔朱荣将北魏中央的汉族官员与汉化鲜卑官吏屠戮殆尽,导致北魏的政治系统全面瘫痪,几乎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成果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这件青釉六系盘口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的主人却非常显赫。它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独孤藏夫妇合葬墓。独孤藏是北周名臣独孤信之子,他有三个姐妹,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唐世祖李昞,也就是说,这个墓主是三个不同朝代皇后的兄弟,或者说,是三朝国舅。
除了上述这些好看的、重要的文物,本次展览还有北朝时期开始制造的玻璃器皿、北魏流行的金耳饰、北魏时出现的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字体——魏碑等等。对于喜欢北朝、对那段奇诡的历史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览。
观展攻略
地址:天津博物馆4层
交通:655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单程)、47路(单程),请在“天津博物馆站”下车,步行300米即到。636路、641路、662路、800路、826路、838路、906路,请在“宾馆南道站”下车,步行500米即到。地铁5号线、6号线,在文化中心站下,步行500米即到。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票价:本展览为收费站,票价40元。观众可在现场扫码买票,也可在美团上购买
图片|宋燕
排版|黄思琦
设计|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