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中国船舶(600150.SH)与中国重工(601989.SH)同步公告重大进展:中国船舶将于8月13日起连续停牌处理吸收合并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事宜,中国重工则计划向上交所申请主动终止上市,预计摘牌后注销法人资格,标志着历时一年的中国船舶业整合进入收官阶段。
本次合并采用换股吸收合并模式,中国重工股东每持1股可换取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交易获证监会注册批复后已于7月18日生效。合并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突破4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手持订单逾45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上市造船企业,订单量超越韩国现代重工等国际巨头。
此次整合彻底解决了两大集团同属中国船舶集团却长期同业竞争的痼疾,实现研发、产能与供应链统一调配。通过整合江南造船、大连重工等核心资源,企业将聚焦LNG船、智能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强化高端制造能力。在2025年上半年两家公司净利润均翻倍增长的背景下,合并后的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增强成本控制与技术协同,抢占全球船舶市场复苏红利。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杆案例及新"国九条"后A股首单超千亿级吸收合并项目,此次重组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完成合并后,当务之急是推动深度整合与风险防控。两家企业需加速统一管理体系与文化融合,尤其要化解军工传统与市场化运作的差异,避免因架构调整迟缓拖累运营效率。同时,必须果断优化过剩产能,将资源聚焦于LNG船、智能船舶等高附加值领域,并妥善安置冗余人员。技术研发层面需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船用主机等"卡脖子"环节,杜绝重复投入。面对逾2800亿元的总负债,企业应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优化债务结构,将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并对4500亿元手持订单中的低价合同重新评估成本风险。
在外部挑战方面,新实体需警惕市场份额集中引发的反垄断审查,主动建立公平定价机制应对欧盟等海外监管压力。为维系国际客户信任,可采取"双品牌"策略保留核心船厂独立签约权。战略上要平衡高端船舶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的矛盾,并建立逆周期调节基金抵御行业波动。建议由国资委专项督导,首季度完成财务并表与组织重构,年内实现产能置换与技术整合,最终以人均造船工时提升15%、综合毛利率突破20%为转型成功标志,真正释放这艘造船业"钢铁巨舰"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