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清华硕士陈行甲到巴东上任,发现“前任女县委书记”竟能在北京二环内轻松全款买下两套

清华硕士陈行甲到巴东上任,发现“前任女县委书记”竟能在北京二环内轻松全款买下两套房,当时房价一平方米6.8万元!陈行甲直呼:“他们太坏了,连叫花子的眼屎都要刮......”   2013年,一个身穿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站在湖北巴东县城的街头。他刚从深圳调任至此,履新巴东县委书记。   这位名叫陈行甲的清华大学硕士,曾在中国百强城市中担任副市长,拥有一份体面的履历与一颗想“实干”的心。   而他并未想到,等待自己的不是一场期待中的“扶贫攻坚战”,而是一片泥沼。   巴东地处武陵山腹地,50万人口中超过17万是贫困人口,近半数因病因灾致贫。县财政长期吃紧,很多村落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国家列为重点扶贫对象的贫困县,有人悄无声息地,在北京东二环以6.8万元每平方米的高价,全款买下两套房产。   陈行甲得知这一信息时震惊至极,他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确认那位离任不久的“前任女县委书记”确实在北京的核心城区拥有两套房产,且毫无贷款记录,他才愤怒地说出那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话:“他们太坏了,连叫花子的眼屎都要刮……”   这句话并非夸张,而是一种刻骨的愤怒。对于一个刚到任的清官而言,这不仅是对贫困的背叛,更是对公共信任的践踏。   陈行甲上任后开始深挖这背后的真相,他发现不只是房子的问题。前任在离任前突击调整了数百个干部岗位,形成了一个权力交接前的“人事市场”。   干部岗位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而这一切,正通过工程项目的转包、财政资金的“灌水”、招投标的黑箱操作,完成了一整套变现链条。   而这些钱,本该属于那些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的普通人。   巡视组到巴东后,揭开了部分黑幕:某些干部竟然在岗时就悄悄开公司,带薪“离职”搞工程;有的工程项目明面上中标的企业,实则背后早已内定;扶贫资金流转过程中层层盘剥,最终到老百姓手中的只剩零头。   陈行甲清楚,这是系统性腐败。他说:“这是吸骨髓的腐败,是把老百姓的命当筹码的腐败。”   他决定动手。   陈行甲明白,他面对的不只是几个贪官,而是一整套已经盘根错节的权力生态。他开始用最直接的方式破局:公开表态、实名反腐、利用网络透明干部作风。   他发起了“干部结穷亲”活动,让县级领导一对一帮扶最困难的家庭。自己更是亲自认下艾滋病孤儿为干儿子,用行动重建政府与百姓间的信任。   但当你拨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时,反噬也随之而来。   陈行甲很快就遭遇到死亡威胁,他的家人被跟踪、骚扰,甚至接到匿名电话威胁“孩子下学路上要小心”。   他的政敌开始在背后放风,称他“情绪不稳定”“有精神问题”,试图把他打成“不适合从政”的人。   他顶住了压力,继续查案。短短几年内,八十余名干部被查处,其中包括五名县级、两名州级领导。一个“看似平静”的小县城,实际上早已是贪腐的温床,而陈行甲就是那个点燃引线的人。   然而,他不是只会反腐的“清官”。   巴东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陈行甲上任后第一步就是打通交通命脉。   他推动300公里主干道修建计划,连接多个景区与乡镇,将原本“自成一体”的贫困山区打开了大门。   但光有路还不够。如何让人愿意来?他做了件看起来“不像书记”的事:亲自跳伞为家乡代言;自编自唱宣传曲,把“巴东”推上热搜。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网红化”的手法过于轻浮,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贫困县,成为了新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来了,消费就来了。消费来了,产业才有生根的土壤。   他又将“结穷亲”延伸为“产业扶贫”。他曾亲自帮助一位叫万松月的残疾户申请养猪补贴,从3头猪起步,到年出栏300头,带动一整个村庄的脱贫。他说:“扶贫不能只给鱼,更要教他们养鱼。”   而治理的成绩并未换来更高的仕途。他遭遇的,是封锁与冷落。   他曾多次申请与州领导沟通工作,十次申请,九次被拒。他说:“有时候,见我一面都是给我面子了。”   2016年,他递交辞职报告。他没有等待调任副省级的“更高平台”,而是选择离开体制,转身投向公益。   他创办“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发起“联爱工程”,专门救助因病致贫的白血病儿童。   用数据说话,这项工程已帮助上千个家庭,推动了抗癌药入医保,节省医保支出高达2.4亿元。   他曾说:“做官,不是唯一的改变方式。只要心还在,就还有战斗的阵地。”   如今,陈行甲已经回归“平凡人”的身份。但在很多人心中,他依旧是那个敢怒、敢言、敢动手的“侠客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