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写春节档电影已经成了惯例。今天也起了个大早,看的是《红毯先生》,因为我实在太好奇了。
毕竟从宣传方式来看,它姿态决绝像是一个逆行者:
每年春节档都很闹腾,但《红毯先生》主动打出了“让观众自己选择”这个口号,让观众安静享受电影。
前期去了好几轮电影节做展映、有很多明星客串也都没怎么强调,连剧情切片都少。成龙、梁家辉、杨千嬅、孙阳其实他们有来露一小脸这事,我也是在正儿八经开看了才知道的。
甚至它还舍弃了最容易冲票房的“爆笑”和“合家欢”噱头,严肃告知各位这“不是八卦片”,哪怕导演宁浩和主演刘德华在一轮轮专访里掏心掏肺,从对电影的态度聊到自己当下的生活感悟。
在预售开启的节点,别家都在加速冲刺了,《红毯先生》这边反而优哉游哉地释出一支“高情商过年宝典”短片,让刘德华担任“春节沟通大使”,去给过年不知道怎么应对各种问话的朋友们提意见。
所以哪怕我事先看了一些短评和专访,预先知道这部电影是宁浩风格回溯之作,也还是要亲眼看一看才敢下最终评语:
会两极分化,有一定观影门槛,是认真的电影,而我刚好喜欢。
刘德华的角色叫刘伟驰,一看就知道是最能代表香港影坛的三个人:他、梁朝伟、周星驰的集合,完美符合大众认知里活跃三四十年依然矗立行业顶端的巨星认知。
再说到宁浩,他本人之前不是没到过幕前。
《疯狂的石头》客串了医生,《将爱》电影版就演民警,《无人区》里扮完混混又跑到《老炮儿》剧组遭抓一回……网友说他是最爱客串的导演。
△图源:B站up主@长天_longsky这些出镜其实没什么表演难度,但会给观众提供点“开彩蛋”的乐趣。
我印象最深也觉得最有趣的一次是在许鞍华那部《桃姐》里,他顶着“导演宁浩”这一真实身份被制片人Roger家不懂电影的佣人桃姐教育,“抽烟会得癌症的!”
来到《红毯先生》,他变“宁”为“林”化身导演林浩,和刘德华演的刘伟驰一起让戏外人分不清虚实与真假。
前半段集结了大量娱乐圈梗、行业内部梗甚至迷影梗,也包括不少外界对电影圈子的偏见和不解。
比如刘伟驰明明对演农民嗤之以鼻,但看到别人靠这个拿影帝了,才开始放下姿态去接触自己其实也不理解的农村题材想冲奖。
“接xx角色就是为了突破为了拿奖”就是一种刻板认知,因为有时候并不是演员能力不够,而是既有角色要么空间不大要么同质化高,没能形成让评委惊艳、想要给予肯定的“质变”,所以需要演员从形象上、表现方式上做出突破来完成最后冲击。
而演农民是对明星身份的一次颠覆和落地。同样也没有“农村题材就一定能拿奖”的说法,只不过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曲折更能展示人性灰度罢了。
而林浩想拍农村电影也不是单纯想做讨论和表达,而是因为他觉得电影节就要看中国农村破落守旧那一面,正如人们一说到美国就会想起西部牛仔,说到法国就会想起浪漫小品……出发点还是浅薄且功利的。
剧情简介里写《红毯先生》讲的是天王刘伟驰落地拍农村戏引发了一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喜剧,但戏剧冲突和“贫富差距”“先进文化面对落后生态”这些观众预想的老梗无关,全都围绕着身份错位、认知错位而来。
一来是搞电影的人平常生活得高高在上的,无论是导还是演亦或者普通打工人都远离了现实:
林浩把奇观当艺术,张口“库斯图里卡”闭口“贾樟柯奉俊昊”,都2024了还要拍破棉袄烂窑洞,殊不知村子里现在基本都脱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就不存在。
他和戏外的宁浩一样想拍“沟通”,却因为刘伟驰的星光和自带投资而对其搞错剧本重点硬要cue父爱这事顺应到底。
哪怕资方植入搞得一团乱,林浩也肯摆烂照做。
而刘伟驰拿苦难做度量衡,自己住个三星酒店就算“体验生活”,开着豪车下乡调研,要找的是想象中的贫穷农村。
好不容易找到个符合想象的屠宰场,随便拍点照片就觉得自己做足了功课。不用替身拍骑马戏摔了一跤,就敢发片段宣传自己“亲身上阵太敬业”……
二来是刘伟驰本人出道太久、资历太深,年纪也太大,已经和现在的社会流行格格不入了。
预告片里他做着年轻时出演角色的招牌动作,生涩地说着“各位老铁……双击liaoliaoliao”就是典例,哪怕短视频平台编导再三保证这条很有效果、一定会有好的传播率,刘伟驰也无法理解。“短视频也要认真,你的东西做得不认真。”
入住内地酒店看到送餐机器人,刘伟驰也一脸警惕。
他不知道为什么酒店特意拦住不让别人使用的专属电梯,这个小东西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也不明白自己想要问东西在哪里的时候机器人竟然拿不能给出回答……超出认知的新鲜事被解读成针对、找茬,“我是刘伟驰啊你尊重下我好不好?”
这么多年明星生涯练就他一身防偷拍技能,所有闪着红外光的设备都会令刘伟驰紧张。
所以他住三星酒店也要让助理反复确认没有房间内没有偷安装的camera,偏偏现在家家都安行车记录仪,处处都有安保监控,刘伟驰也就时刻神经紧绷、不敢放松。
那种大明星和社会脱轨带来落差感,会打破光环让他们被祛魅。而这只是《红毯先生》通过不同身份立场错位来讨论人和人可能始终没法100%有效沟通的方式之一。
这很宁浩,又很不宁浩。
毕竟我们对他的认知始于《疯狂的石头》,之后《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甚至《我和我的》系列里张北京的故事,都有浓浓的黑色幽默味道。
粗粝,直给,不限南北,观众一看到“宁浩作品”就期待能笑爆全场。
但来到《红毯先生》,他刻意拿掉了以前作品里炫技式的多线叙事和过满的台词输出,回归到被大众知晓之前拍《香火》《绿草地》的状态,追求极简式表达。
《香火》是他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一个和尚因为佛像坍塌而四处筹款的故事。画面单薄生冷发着灰,看似喜剧却透着无处掩藏的悲凉。
后来他又拍了《绿草地》,拍大草原上几个蒙古族孩子怎么庄严守护一颗“国球”。那时候人们对宁浩的评价还无关黑色幽默,而是说他拍出了淡淡的诗意。
宁浩在《第一导演》的采访对谈里说自己审美就是这样大起大落,在极繁和极简中来回游移。
当观众对他的期待都堆积在前者身上时,人到中年的宁浩却想尝试把新极简主义和自然主义混合到一起。
当初《疯狂的石头》接受刘德华赞助而欠下的“人情债”让他决定围绕刘德华来展开“实验”。这个桥段也在电影中有所体现。
刘德华是谁?娱乐圈里著名的完美先生,那就撕开他的表象,去讲明星这个群体的傲慢与虚伪、去承载自己在当下的思考和沉淀。
所以以往的多线视角变成了封闭视角下的单线叙事,黑色幽默被藏起来了,需要观众自己从留白里去深挖,那些藏在试听调度背后的意图只给懂的人。
那些调侃电影节入围是给够了赞助、吐槽短视频流行梗粗俗不过脑、资方外行指导内行但其实根本不懂电影的桥段可能是宁浩现阶段的困惑所在。而行事先问白龙王、遇到问题先拜神也很符合香港娱乐圈的一贯做法。
至于刘伟驰,看到一些评论说在香港做了那么多年天王的人不该这么不懂得变通。但别忘了他长期躲在团队精心打造的保护伞里,连弄坏了别人的车也不肯出面道歉,只想塞钱做了解。
离生活远了,也就离人间远了。
至于他坚持的“真相”究竟对还是错,就像公关人员所说的那样,“下一个新瓜来了,旧瓜就不重要了。”
当刘伟驰“体验生活”牵回来那只猪冲出房间、冲进挽回他声势的公关会场,冲散了所有代表当代文明的纸张电脑,冲向了难见底的深渊,大明星“下凡”的故事才真的荒诞到了极点。
这也是我看完《红毯先生》觉得喜欢但也理解外界评论不一的原因:主创明知不讨好却愿意逆风向做一次回归初心的深度表达,不迎合、不顺从,让电影回归到电影本身。
虽然观影过程注定需要迈过一些门槛,但在热热闹闹的新年里能多一重选择,让同频的人可以留一点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去品味主创“捍卫”的姿态,这也挺好的。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喜欢文章的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