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草根阶层子女,若不能在成年以前,摆脱娱乐、文艺的侵袭,即使上了大学,也逃不过体力劳动者的宿命···” 娱乐像糖衣包着的药,吃多了上瘾,伤脑子。它一点点啃掉年轻人的精气神和那股拼劲。 手机一亮,书就扔了;刷视频哈哈一笑,脑子就不转了。这东西害人不见血,却能把人前途埋了。这年头,普通孩子精神头不硬,就像水上漂的叶子,风往哪吹就往哪跑,自己说了不算。 你看村头铁匠铺的学徒,天天抡大锤,胳膊练得硬邦邦,更练出了坐得住的能耐。这能耐,比金子还值钱。 隔壁木匠的儿子,摸着木头就知道怎么下斧子,那眼神和手上的老茧,透着股“铁打不动”的劲儿。他们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 没那个狠劲,好事轮不到你头上。 这世界吵吵嚷嚷,能顶住的,就是这份专心和定力。 可惜啊,多少穷人家孩子,书读了十几年,最后成了“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光会考试,成了个书呆子,真本事没学到,吃苦钻研的心也磨没了。 等进了大学门才傻眼,肚子里没干货,脚还陷在泥坑里。那张文凭纸,轻飘飘的,撑不起人。这时候才懂,“树挪死,人挪活” —— 死抱着老想法,就是死路一条;换个活法,才有新出路。 所以,说要“挡住诱惑”,不是叫你躲起来,是让你心里有根主心骨,自己拿主意。 普通孩子的路,说到底靠自己脑子清醒:看清啥是虚的,啥是实的,在花花世界里,别把心里的那盏灯弄灭了。 这样,就算生在土坷垃里,也能像石头缝里的树,硬生生钻出来——人能不能成事,就看根扎得深不深,主意拿得定不定。 人海里扑腾,脑子清醒的人,黑夜里也能找着路,不会稀里糊涂就认了那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