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出了“大问题”,“内鬼”落网,主犯张琨还是美国留学生,从美国高通跳槽到华为,还当上了海思技术总监。可谁能想到,2019年他离职后,“撬走”20多个华为研发人员,成立尊湃通讯。结果华为一查,好家伙,芯片技术泄露,损失超亿元!这可不是小钱,关键是对国产芯片研发打击太大了。 张琨的履历看起来相当光鲜。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进入美国高通公司担任射频设计工程师,积累了五年芯片设计经验。 2011年,他加入华为海思,凭借技术能力逐步晋升为资深设计总监,主持开发了多款近场互联芯片,成为华为在Wi-Fi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骨干。在华为工作的十年间,他深度参与了Wi-Fi5和Wi-Fi6芯片的研发,掌握了大量未公开的技术细节和设计文档。 2019年,张琨突然向华为提出离职。当时正值美国对华为实施技术封锁的关键时期,海思作为华为芯片研发的核心部门,正承担着突破外部技术垄断的重任。 张琨的离职并未引起太多怀疑,毕竟芯片行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然而谁也没想到,他离职后迅速展开一系列动作:通过高薪和股权激励,陆续挖走20多名华为海思的核心研发人员,其中包括多名参与过Wi-Fi6芯片项目的资深工程师。2021年3月,张琨在南京注册成立尊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宣称要打造“国产高端Wi-Fi芯片”。 尊湃通讯的发展速度快得异常。成立仅一年多,就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累计获得超过10亿元投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高榕资本等知名机构。 公司在上海张江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团队规模迅速扩张至数百人。然而其研发路径却暗藏玄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华为技术资料,成为尊湃通讯推进研发的“捷径”。 根据警方调查,张琨等人在离职前就指使员工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窃取华为海思的芯片源代码、测试报告、设计文档等商业秘密。这些资料被打包带至尊湃通讯,直接用于同类型芯片的设计。 经司法鉴定,尊湃通讯研发的芯片中,有40个关键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这种系统性的技术抄袭,使得尊湃通讯在短短两年内就推出了所谓的“自主研发”Wi-Fi6芯片,而正常情况下,完成此类复杂芯片的研发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华为在2023年初察觉到异常。当市场上出现与自家产品高度相似的芯片时,公司立即启动内部调查,发现多名离职员工与尊湃通讯存在关联。 通过技术比对和证据收集,华为确认核心技术已遭泄露,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2023年4月,上海警方在江苏警方配合下展开收网行动,抓获包括张琨在内的14名涉案人员,查扣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7台。 2025年7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同时被禁止从事芯片行业5年;其余13名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1-5年不等刑期,总计罚金1350万元;尊湃通讯9965万元现金资产被全额冻结,公司解散,侵权技术销毁。 这是我国半导体领域迄今为止判罚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被业内称为“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的里程碑事件”。 这起案件暴露出国产芯片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是核心技术保密体系的脆弱性。华为作为国内芯片研发的领军企业,尽管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但仍未能完全阻止内部人员的非法窃取。 张琨等人通过“蚂蚁搬家”式的资料窃取,长期规避公司监控,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文档管理、员工权限控制等方面存在漏洞。 其次是人才争夺的无序化。近年来,随着国产芯片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端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一些初创企业为了快速突破技术瓶颈,不惜通过高薪挖角甚至非法手段获取人才和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行业生态,更可能导致核心技术外流,削弱国产芯片的竞争力。 案件的影响远不止于华为一家企业。尊湃通讯的投资方小米集团虽声明仅进行财务投资,未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但仍因关联案件受到舆论质疑,其投资风控能力受到考验。 更严重的是,这起事件可能延缓国产芯片的自主研发进程。Wi-Fi6芯片是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华为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被非法复制,不仅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更可能让其他企业对技术投入产生疑虑,影响行业整体创新积极性。 国产芯片行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从早期依赖进口到如今部分领域实现突破,每一步都伴随着艰辛与挑战。张琨案件虽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但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