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87年秋天,武术家杨秀山去赶集卖玉米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名僧人躺在路边,他赶

1887年秋天,武术家杨秀山去赶集卖玉米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名僧人躺在路边,他赶紧上前查看,只见僧人面带病容,他急忙救治僧人,不料,竟发生了意外之事。

那年深秋,在山东莱芜官道旁,此时刚卖完玉米的杨秀山赶着牛车回家。

然这时候他看见在路边有一个瘦削的僧人倒在地上。

只见他身上那破旧僧袍被风吹得簌簌作响,来来往往的人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停下下来帮他。

他不由的感叹这世间的炎凉。

此时19岁的杨秀山蹲身试探,竟然发现僧人额头滚烫,当即香叶没想将其抱上车拉回贫寒的家中。

但是了他家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能吃饱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他的父母看着家徒四壁的泥屋欲言又止,但是却仍咬牙请郎中、熬米粥。

这也足以见得他的善良是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

僧人高烧三日不退,杨秀山彻夜守在炕边用湿布降温。

多日过后僧人完全康复,只见他站在门口露出真容,贫僧体峰,少林三十七世武僧。

你救我一命,我无法报答,只剩一身武艺,那我授你吾之毕生所学。

而体峰的身份揭开武林新章。

那时候杨秀山九岁在地主家当童工时,就曾偷学拳师罗庚欣的破连拳,被发现后反被收为弟子。

如今得遇少林真传,他练得近乎疯魔。

寒冬赤脚站桩,冻裂的脚掌在雪地印出血痕,被乡人称为“赤脚大仙”。

沙袋练到皮开肉绽,草绳浸血结成硬痂,三年后竟能单掌劈碎青砖。

每夜只睡三小时,梦中还在比划体峰所授的十路少林拳、月牙铲法。

直到1890年体峰辞别时,留给他八字箴言,拳为卫己,不得恃勇。

杨秀山跪送恩师远去的背影,将这八个字刻进余生。

在1922年江苏东海县,杨秀山的武馆刚开半年就引来嫉恨。

当地曹姓拳师带十余人踢馆,辱骂体峰是“野路子僧人”。

杨秀山奉茶劝和无效,对方突施毒招,螳螂爪夺目,撩阴腿偷袭!

他侧身闪避,左臂格挡的瞬间,一记八极拳“崩山掌”击中曹某胸膛。

众人只见曹某口喷鲜血倒飞丈外,当场昏死。

围观者瞠目结舌,自那之后“双掌镇东海”的名号一夜传遍江湖。

然而在抗战烽火中,杨秀山的武德迎来终极考验。

那时候与国民政府多次聘他担任军官武术教头,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炮弹能炸平山头,但炸不垮百姓的筋骨!

于是他带着全部家当迁居鲁南乡下,在打谷场搭起露天武棚。

农家少年交不起束脩?

他用玉米棒当学费,姑娘想学防身?

她就首创女子短打十二式。

八年授徒近万人,弟子涵盖国共两军士兵、车夫、绣娘。

月牙铲太贵?改教扁担功,铁砂掌难练?用黄豆袋替代。

十路少林拳被他拆解成三十六个基础动作,连孩童都能比划。

直到在1945年日军投降时,沂蒙山区的庆祝仪式上,百名老汉齐打“杨氏少林拳”成为奇观,因为他们全是当年免学费的弟子。

在1961年春,74岁的杨秀山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在他的手边摊开着《少林拳分段教学稿》。

直到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捐给灾民的田契十二张,未完成的拳谱草图三十页。

体峰所赠药瓶一只,里面始终留着三粒“试心丹”,铭记当年救人反被疑的教训。

他的墓碑刻着“拳为卫己”四字,而真正的丰碑在民间。

台儿庄“杨氏少林拳”列入省级非遗,抖音千万播放量的传武新生代中,少年们马步冲拳的起手势,仍是杨秀山1938年在麦田所创的“平农桩”。

当年救僧的土路旁,立着一尊铜像,杨秀山背对少林拳招式墙,面朝赶集的人流微笑。

基座刻着,“武术生于庙堂,活于百姓”。

从1887年牛车上的恻隐之心,到烽火中开枝散叶的万人家学,杨秀山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

武术的最高境界不在擂台胜负,而在让最平凡的人,于最黑暗的年代,依然能挺直脊梁。

当台儿庄的孩童们今天在广场上挥拳时,他们或许不知,那套让爷爷奶奶躲过刺刀、扛过饥荒的动作里,藏着一粒玉米和一个雪夜的故事。

他拒绝别人的重金聘请,转头将自己的一身武艺毫无保留的教给所有人,流传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