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清朝初年的四大贝勒 ,有人当了皇帝,有人被囚禁至死,有人莫名死去,有人被屡屡打压

清朝初年的四大贝勒 ,有人当了皇帝,有人被囚禁至死,有人莫名死去,有人被屡屡打压   努尔哈赤打下后金江山后,为了稳住局面,搞了个“四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说是“共治”,可权力这东西,谁不想独吞呢?   努尔哈赤这辈子靠打仗起家,深知手下贝勒们手里都有兵权。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儿子们互相掐架,他特意定下规矩:让四个贝勒轮流执政,上朝时四人并排面南而坐,大小事都得商量着来。   努尔哈赤以为这样能平衡各方势力,可他没想到,人性里对权力的渴望根本没法“平衡”。   要说最先出局的,是二贝勒阿敏。   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本来就隔着一层,却偏要摆出“我谁也不服”的架势。   天聪四年,皇太极派他去守永平四城,结果明军一反攻,他不仅没守住城,临走前还屠城抢钱,把老百姓全得罪光了。   更要命的是,这小子之前还琢磨过“去朝鲜自立为王”——这不是明摆着要分裂吗?   皇太极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立刻召集其他贝勒开会,列出阿敏十六条罪状,直接判了“永远圈禁”。   阿敏被关在小黑屋里十年,最后抑郁而死。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打仗那是真猛,可惜有勇无谋,还干过一件天理不容的事——为了讨老爹欢心,居然亲手杀了自己的生母。   这事让他背上“弑母”的骂名,也彻底断了继承汗位的念想。   皇太极登基后,他还没认清形势,依旧脾气火爆。   大凌河之战时,他打了败仗被皇太极训斥,居然当场拔出佩刀瞪着皇帝。    皇太极当时没发作,事后直接削了他的爵位,罚了一大笔钱。   更诡异的是,一年多后,正值壮年的莽古尔泰突然暴毙,死因不明。   死后两年,又有人告发他曾“谋逆”,结果子孙后代都被踢出了宗室核心,从黄带子变成红带子,彻底没落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秋后算账——在皇权面前,亲儿子也得低头。   剩下最难对付的,是大贝勒代善。   论资历,他是二哥,当年努尔哈赤本想立他为继承人,后来因为一些事被废了;论功劳,他帮着皇太极登上汗位,算是“从龙功臣”;论实力,他手里掌管着两红旗,旗下能人辈出。   这样的人,皇太极既感激又忌惮——毕竟当年是他扶自己上位,可如今这威望,简直比皇帝还高。   皇太极对付代善的手段,可比对付前两位高明多了。   他不搞“一刀切”,而是天天挑小刺:今天说代善“轻视君上,贪财违法”,明天又批他“越分妄行”。   每次上朝都当众训斥,把代善的面子踩在脚底下。   代善多聪明啊,眼看阿敏被囚、莽古尔泰暴毙,立刻就明白:这弟弟是容不得有人跟他平起平坐了。   于是,代善主动交权,天天在家养花遛鸟,不管政事。   皇太极一看他这么“识相”,也就不再往死里整。   代善不仅活到了66岁善终,他的子孙还成了清朝最牛的宗室——八大铁帽子王里,他家占了三个(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   这就叫“退一步海阔天空”,用自己的隐忍,换来了家族百年的富贵。   从囚禁阿敏到逼死莽古尔泰,再到敲打代善,皇太极用了不到二十年,彻底瓦解了老爹留下的“共治制度”。   表面看这是兄弟间的争斗,实则是后金从“部落联盟”变成“封建王朝”的必经之路——当皇帝的,必须说一不二。   皇太极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把八旗兵权、朝政大权全攥到自己手里,还改国号为“清”,从“后金大汗”变成“大清皇帝”。   他死后,儿子福临能顺利入关定都北京,孙子康熙能平定三藩、开创盛世,全靠他早年把权力集中打好了基础。     四大贝勒的结局,就是对“权力”的不同态度:阿敏想另起炉灶,莽古尔泰想硬刚到底,代善选择顺势而为,皇太极则亲手制定规则。   在皇权面前,亲情、战功、资历都得靠边站——这不是爱新觉罗一家的私事,而是所有王朝崛起时都要经历的“洗牌”。   从部落到帝国,总得有人流血,有人低头,有人成为铺路石,有人成为执刀人。   这一段兄弟恩怨,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王朝集权路上的一个缩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