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套利千万、“躺赢式”挂名、数据造假、权色交易……这些“学术大佬”如何大搞腐败?丨曦风奏

近年来,学术腐败屡纠屡发,“新招”“奇招”频出。

王汉青(资料图)

近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汉青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立案审查调查。通报指出,王汉青大搞学术腐败、侵吞巨额科研经费。

据公开信息,王汉青曾任4所高校“一把手”,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2018~2022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这光鲜的履历来判断,王汉青大搞学术腐败,多半就属于学术资源垄断下的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

近年来,学术腐败屡纠屡发,呈现手段隐蔽化、造假技术化、主体精英化的趋势,“新招”“奇招”频出。

杨柱(资料图)

比如“夫妻学术共同体”。年初落马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柱,被爆出要求研究生将科研成果挂名其妻(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其课题组发表的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9篇存在数据造假嫌疑。

比如“科研经费提款机”。江苏孙某利用担任某高校计软学院院长、深度国际化试点工作组组长的双重身份,骗取合作期刊奖励和客座研究员奖励以及科研项目经费1000万余元。

比如“象牙塔里声色场”。今年2月,一份14页、内容劲爆的PPT流出,曝光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导宋某亮出轨女博士汪某香,汪某香读博期间发表了7篇SCI论文都是“恩师”运作的结果,更得到毕业后安排她入研究生院工作的承诺。

再比如“学术权威隐身衣”。工学博士出身的广西桂林市委原书记周家斌带着“教授级高工”“城市规划师”等光环,在任广西住建厅长期间,借工程项目大肆敛财,常以“规划优化”为名暗示调整方案,实则索要好处费。

显然,学术腐败的本质是学术场域中权力与利益对真理追求的侵蚀。近年来,网友们频频制造“学术妲己”“学术纣王”“学阀垄断”的热梗,正是对那些将公共资源异化为个人利益交换筹码行为的嘲讽和愤慨。一些学术界人士呼吁,“学术腐败危害远超普通贪污,必须终身禁业”。

学术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对科研造假、成果买卖、学术腐败等问题均有明令规定。7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李希在中纪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上提到,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决纠治影响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四风”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完善科技治理体系。

防治学术腐败是系统性工程,不能只靠个体道德自律,更要通过制度重构,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当前,加大学术领域管控监督力度,斩断学术与权力、利益的灰色纽带迫在眉睫,更是维护学术公正和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

与我们联系

爆料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