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第三十篇 职场中被同事指桑骂槐该不该反击? 茶水间的微波炉“叮”响时,李曼正

第三十篇 职场中被同事指桑骂槐该不该反击? 茶水间的微波炉“叮”响时,李曼正听见王琳对着咖啡机说:“有些人啊,就仗着跟领导多说了两句话,连报表格式都敢自己改,真当规矩是给别人定的?” 空气瞬间凝住。全部门谁不知道,上周李曼为了适配新系统,在会上提议简化报表流程,领导当场拍板试推行。王琳负责的小组是老牌数据组,最讲究按部就班,当时脸就拉得老长。 李曼端着热好的饭盒站在门口,指尖有点发麻。这话听着是说“有些人”,可每个字都往她身上扎。旁边两个同事假装没听见,低头刷手机,眼角的余光却在她俩之间来回瞟。 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时,李曼选择了忍。王琳总在她汇报工作后“顺便”提一句:“年轻人是有冲劲,但有时候太急,容易漏看细节——上次有份数据不就差点出错?”其实那次数据是王琳自己核对时疏忽,李曼默默帮忙修正了,没声张。可退让像给对方递了把刀,之后的指桑骂槐越来越频繁。 这次她深吸了口气,走过去把饭盒放在料理台上,声音不大却清楚:“王姐说的是报表的事吧?上周会上领导说新格式先试一个月,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咱们现在可以找张姐(部门主管)一起聊聊,正好细化下标准。” 王琳握着咖啡杯的手顿了顿,脸上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讪笑:“我就是随口一说,你这孩子,咋还当真了?” “职场上的事,不就该当真吗?”李曼打开饭盒,蒸汽模糊了眼镜片,“您要是觉得我哪步做得不对,直接指出来,我改。但要是有别的想法藏着掖着,耽误了工作进度,领导问起来,我可没法替您解释。” 旁边的同事们互相递了个眼色,有人打圆场:“都是为了工作,李曼也是为了效率嘛。”王琳没再接话,端着咖啡快步走了。 下午王琳小组交来的报表,居然主动用了新格式。 后来李曼想明白,指桑骂槐的人,多半是揣着不敢摆上台面的怨气——可能是嫉妒,可能是利益冲突,却没底气正面交锋。这时候的退让,在对方眼里不是宽容,是心虚;在旁观者看来,反倒是默认了“被骂的理”。 但反击不是要吵赢,而是划清边界。她后来又遇到过一次,王琳在团建时当着众人说:“某些人升职快,是不是周末总往领导家跑啊?”李曼笑着举杯,对着全桌说:“王姐说笑了,我周末要么在公司加班改方案,要么在家补觉——对了王姐,上次您说我方案里缺个市场分析,我周末加了进去,回头发您看看?正好您经验丰富,帮我把把关。” 一句话把“暗箭”引到明面上,既点出自己在做事,又把对方架到“前辈指导”的位置上。王琳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 职场里的“指桑骂槐”,本质是场心理博弈。你越躲闪,对方越得寸进尺;你若坦荡接招,把模糊的指责变成具体的问题,对方反而没了底气。毕竟,大多数搞小动作的人,最怕的就是“阳光下见真章”。 与其憋出内伤,不如像李曼那样——不被对方的情绪带着走,用平静的语气把话挑明,让所有人都看清:谁在做事,谁在搞事。这不是争强好胜,是为自己的工作边界,撑起一把伞。职场中被同事指桑骂槐该不该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