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特朗普是华盛顿唯一对华鸽派 《金融时报》刊文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华盛顿政治圈内唯一对中国持鸽派立场人物,他不但拒绝与中国长期对抗,还在多个关键议题上不断让步,使中国成为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最大赢家。 从政策实践来看,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始终围绕“利益交换”展开。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尽管包含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采购等条款,但核心逻辑仍是通过谈判实现短期利益平衡。 这种务实主义的做法,与美国政界长期以来将意识形态对抗置于首位的传统外交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在特朗普看来,对华关系不应陷入全面对抗的泥潭,而应聚焦于具体议题的利益博弈。这种思路在其任内的多次谈判中均有体现,例如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复磋商与阶段性妥协。 美国政界对华强硬共识的形成,源于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近年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均将中国视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这种共识在立法、舆论等层面均有体现。 例如,美国国会频繁推出涉华提案,试图从法律层面构建对华科技封锁框架;两党在涉疆、涉港等议题上的联合施压,亦凸显了意识形态对抗的底色。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交易导向”政策显得格格不入,其拒绝将对华关系全面意识形态化的做法,被《金融时报》视为对华鸽派立场的重要标志。 特朗普的政策选择,与其个人政治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商人出身的政治人物,他更倾向于以商业谈判的思维处理国际关系。在对华关系上,这种思维体现为对短期利益的执着追求与对长期对抗的刻意回避。 例如,在科技领域,特朗普政府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采取限制措施,但并未像拜登政府那样推动全面技术脱钩,而是通过颁发临时许可证等方式维持一定程度的技术合作。这种策略上的灵活性,与美国政界主流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鸽派立场并非绝对。在涉及核心利益的议题上,其强硬程度丝毫不逊于其他政治人物。例如,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推动对台军售常态化,签署“台湾旅行法”,这些举措均触及中国核心利益。 然而,与其他政客不同的是,特朗普的强硬举措往往伴随着谈判筹码的释放,其目的在于通过施压换取更大的利益空间。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被《金融时报》解读为对华鸽派立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特朗普的政策选择,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在华盛顿对华强硬共识日益固化的背景下,其“交易导向”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战略空窗。 例如,在贸易谈判中,中国通过选择性让步,成功争取到部分关税豁免;在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利用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加速推进自主创新。这种战略空窗的存在,使得中国在中美博弈中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 然而,特朗普的鸽派立场亦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美国政界对华强硬共识的压力不容小觑,其政策调整往往受到国会、舆论等多重制约。例如,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因未能实现预期的贸易逆差缩减目标,遭到国会两党的联合批评。 其次,特朗普的个人政治风格加剧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其反复无常的谈判策略,既可能为中国带来机遇,也可能导致关系的突然恶化。例如,2025年4月,特朗普突然威胁对华加征50%关税,这种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凸显了其政策的内在矛盾。 从长远来看,特朗普的鸽派立场能否持续,取决于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将对其政策选择产生深刻影响。随着2024年大选临近,特朗普为争取选票,可能进一步强化对华强硬姿态,以迎合部分选民的诉求。 另一方面,中国的战略应对能力亦至关重要。中国需在坚持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谈判与反制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特朗普政策的战略空窗。 总体而言,《金融时报》关于“特朗普是华盛顿唯一对华鸽派”的论断,揭示了美国政界对华政策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华盛顿对华强硬共识日益固化的背景下,特朗普的“交易导向”政策确实呈现出独特的鸽派特征,其拒绝将对华关系全面意识形态化的做法,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然而,这种机遇的实现,既需要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应对智慧,也离不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在中美博弈的长期进程中,特朗普的鸽派立场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其所揭示的美国政界生态的变迁,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